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促进渔业高质量发展,支持发展深远海养殖,建设海上牧场。我国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与1.4万公里岛屿海岸线,蕴藏着无尽的资源宝藏。广大党员干部要读懂中央一号文件,书写“渔文旅”融合发展的崭新篇章。
强化海洋生态保护,书写“绿水青山带笑颜”的“文旅诗篇”。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孕育着种类多样的海洋生物,能够为人类提供丰富的“水产食品”。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广大党员干部要建立起坚固的“深蓝堡垒”,画好“党建引领”从“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到“万顷碧涛下,万物繁荣长”的“延长线”,在“增绿”“护蓝”中全面整合区域党建资源,借智“党建+”创新模式,立足本土海洋资源、自然气候、周边风景等独特优势,在遵循海洋生态和海洋物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探索“海洋生态治理”“原始渔猎文化发掘”“海洋景观包装”等方面的发展新路径,构建“生态保护+文旅线路研发+渔猎文化联动+海洋食品开发”的立体海洋文旅发展格局,推动“渔”“文”“旅”深度融合,助力“海洋强国”步伐行稳致远。
推动海洋科技创新,书写“天工人巧日争新”的“产业诗篇”。“兴鱼盐之利,通舟楫之便。”蓝色大海是孕育产业的“摇篮”,回首过往,受限于海洋科技水平,我国传统的海洋渔业主要为近海捕捞和近海水产养殖,其开发利用水平与丰富的海洋资源并不匹配。现今,我国海洋科技水平不断攀升,海洋渔业向深远海、机械化、智能化转变成为必然趋势。随着传统渔业和海洋运输业不断发展,海洋信息、海洋能源、海洋健康等新型产业相继出现,海洋产业呈现出“蒸蒸日上”的发展之势。广大党员干部要整合“碎片时间”,将“方志典籍”“海洋群书”当成“手中卷”,从中解锁摸准深海瑰宝“体”“形”“貌”的发展智慧,在进一步关注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中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借智“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智能科技提速“产学研”深度结合的步伐,带动海洋水产种业、设施渔业、海洋科技装备等产业的协同发力,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双线并行的过程中,点燃“海洋物产”成为“新型产业”的催化剂,从而连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链条”,让“蓝色引擎”成为新型产业蓬勃发展的“动力之源”。
吹响招才纳士号角,书写“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图强诗篇”。“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人才蔚起,国运方兴”,要想实现“海洋强国”之梦,人才是“关键变量”。广大党员干部要释放“大海音波”,吹响“招才纳士”的号角,聚焦新型海洋产业所需,为人才“精准画像”形成“人才数据库”,让懂科技的技术人才、懂管理的高知人才、懂海洋生物的专业人才竞相涌入“蔚蓝领域”,通过兴办“涉海知识技能培训班”的方式帮助当地渔民不断提升现代渔业原始创新能力、水产种质创制能力、养殖捕捞装备研发能力、生态养殖精准管理能力、渔业资源高效养护能力和水产食品绿色加工能力,助力他们在理论学习、技能掌握中踏上海洋崭新发展的“职业舞台”,与他们一起把构思落地、把小产业做大、把大产业做强,以“海洋康养”为“金钥匙”,打开“共富宝库”的大门,用双手创造“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