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党员教育因党而生、由党而兴,不仅是提升党组织战斗力的重要抓手,更是锻造新时代高素质党员队伍的关键举措。因此,开展党员教育培训要在聚焦培训内容、培训形式、成果转化上下功夫,不断增强“向心力”“穿透力”和“实践力”。
强化思想铸魂,在培训内容上突出“向心力”,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往心里走”。“向心力”是党员教育培训的首要特征,它要求党员教育培训要达到凝心铸魂的目标,让党员不断增强“政治三力”。因此,必须始终将理论武装作为根本性任务贯穿全程,突出抓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这个首课、主课、必修之课,将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为贯穿教育培训全程的主线脉络,系统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各领域工作的重要论述,引导党员干部在深学细照中筑牢政治忠诚,切实把衷心拥护“两个确立”的思想自觉转化为坚定践行“两个维护”的行动自觉。要加强党员教育精品课程开发,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推动培训供给与党员需求的智能匹配,系统梳理形成分领域、分岗位、分党龄的党员教育需求清单库,形成“需求采集—课程开发—效果评估”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切实提升党员教育精准化供给水平。
创新载体赋能,在培训形式上激发“穿透力”,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往深里走”。“穿透力”是党员教育培训的重要特征,它要求通过培训形式的合理创新,让培训内容能够鲜活呈现,“穿透”灵魂深处,这种穿透力不仅来自于对政治理论的深入解读阐述,更来自于引导党员把自己摆进去、把职责摆进去、把工作摆进去,引发情感的深度共鸣。因此,要多维度、多方式开展“铸魂赋能”工程,立体式组织专题培训、研讨交流、读书分享、实践调研等学习矩阵,深层次举办“书记讲堂”“先锋论坛”“学习身边榜样”“岗位微党课”等活动,以沉浸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等模式,用鲜活事例诠释理论深度,着力打造寓教于乐的培训生态,使理论阐释可视化、抽象概念情境化,引导党员在具象化认知体验中主动参与、沉浸体验、自觉研习,有效激活学习内驱力,将理论滋养转化为党员明辨是非的政治慧眼、把握规律的战略思维、狠抓落实的实践本领。
突出实干增效,在成果转化上彰显“实践力”,推动党员教育培训“往实里走”。“实践力”是党员教育培训的最终归宿,它要求在提升党员综合素质同时,更在于引导党员发挥好“重实践”的先锋模范作用。因此,要持续优化完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围绕理论学习深度、党性修养提升、业务能力转化、群众服务成效等核心维度,分层分类制定考核标准,既关注课堂表现、学习心得等显性指标,更注重工作实绩、作风转变、难题破解等实践成效。要创新评估方式方法,通过个人自评、支部评议、组织访谈、案例答辩、群众满意度调查等多维视角立体考评,运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党员成长电子档案,动态追踪培训前后思想觉悟、履职能力变化轨迹。要强化评估结果刚性运用,将评估结果纳入党员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参考依据,切实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实干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