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CTV-1《正大综艺》镜头对准广西阳朔县高田镇龙村,这个曾深藏喀斯特峰林间的“空心村”,如今通过“党建+”模式激活沉睡的山水资源,以“户外运动胜地”的新姿态惊艳亮相,不断探寻从“空心村”到“网红村”的破局之路。节目播出后,“岩壁上的振兴密码”话题引发群众关注,龙村的实践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写下生动注脚。
党建铸魂:三维矩阵激发“乡村发展动能”
龙村党总支部以“五星级党组织”创建为轴心,构建起“三维立体”党建矩阵:在组织维度,将8个党支部重组为农文体旅党建联盟,划分党员责任区实行网格包干;在空间维度,打造“田间党课+夜话板凳会+数字云课堂”三位一体教育场景;在实践维度,设立党员示范岗实施“双培双带”工程。龙村党总支书记说:“我们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党员冲在项目前线,使群众感受到红色动能带来的振兴力量。”
这种组织创新催生裂变效应,通过“支部联建、产业联兴”,将16平方公里村域科学划分为户外运动活力区、休闲旅游观光区、农旅融合体验区。在党员先锋队带领下,累计整治河道3.2公里,修建旅游产业路5.5公里。
乡村的发展,不仅实现了大批村民“家门口”就业的愿望,还吸引了众多青年返乡发展。今年准备毕业的“00后”大学生莫若坤来到岩邦户外营地天梯飞拉达攀岩项目当起了教练,他的职业选择印证着组织振兴的磁吸效应:“家乡的发展机遇和党组织的关怀,让我找到了比都市白领更有价值的人生坐标。”
龙村的知名度不断提升,《体育场地使用要求及检验方法第12部分:自然攀岩场地》国家标准实施信息发布会暨第十六届阳朔攀岩节开幕式在高田镇龙村岩邦户外营地举行,小红书在龙村举办了乡村新业态思享会“村村开放麦”,为龙村持续发展解锁“流量密码”。龙村党总支书记笑道:“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争着回乡创业,绿水青山真的变成了金山银山!”
山水变现:强村公司激活“户外运动经济”
产业振兴是龙村蝶变的关键。依托独特的喀斯特地貌资源,龙村创新成立“强村公司”,预流转1136亩土地打造四大经济板块:以国际攀岩节为引领的岩壁经济、以天梯飞拉达为亮点的低空经济、以竹筏漂流为特色的水域经济、以农耕研学为载体的田园经济,形成集“旅游观光+体育竞技+绿色农业+生态康养”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
据了解,龙村新开发了30余条国际标准攀岩线路,吸引全球顶尖攀岩者挑战。“过去这些岩壁长满杂草,现在每块石头都成了‘聚宝盆’。”龙村党总支部书记指着岩壁上闪烁的头灯说道。
四大经济板块的崛起,让龙村从“靠天吃饭”转向“靠山致富”。据统计,岩邦飞拉达平均每月客流量超千人,龙村码头竹筏漂流项目全年共售出近9000筏,收入达160万余元。更关键的是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建立“镇、村、农户”三级利润分配模式,在2024年首次分红中兑现100万元承诺,真正做到让百姓共享发展红利。村民江勤激动道:“过去守着好山水过穷日子,现在支部带着大家把资源变资产,全村人民都得到了分红,口袋变鼓了,看到了发展的希望。”
治理蝶变:数文融合绘就“未来乡村图景”
龙村的治理创新,既植根于传统智慧,又融入了现代理念。建立“党组织+强村公司+农户”共治机制,创新“党建+网格化+数字化”治理模式。通过设立党员调解室、村民议事厅,推行“积分制管理”,将环境卫生、邻里和睦、移风易俗等内容纳入积分考核,激发村民参与治理的积极性。陆日长介绍:“我们把村务搬进了‘数字龙村’小程序,村民可以随时上报问题、参与议事,形成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良好局面。”
文化传承与创新在这里达成完美平衡。龙村深挖农耕文化底蕴,推出“农耕文化研学”“山歌对唱体验”“长桌宴品尝”等特色项目,让游客在诗画山水间感受壮乡风情。同时,注重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手工编织、壮乡绣球、特色美食等传统手艺焕发新生,山歌、彩调、舞狮等民俗表演成为留住游客的“文化密码”。龙村村委委员表示:“我们希望龙村能以绿水青山引客,以古韵文化留客,让游客不仅能赏诗画美景,还能品长桌宴席、观舞狮表演、享壮乡风情。”
这种治理创新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矛盾纠纷化解率达到95%,环境卫生满意度提升至98%,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显著提高。龙村的村庄规划入选广西优秀案例,成为乡村治理的示范样板。在这里,传统与现代交织,文明与活力并存,“数字赋能+文化铸魂”绘就了一幅乡村善治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