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火车去西藏,对于游客而言,是一种惬意的浪漫。但对于我,却是一场“取经”赶考路。还记得多年前初到纳木错,那种“天生丽质”的自然之美没有丝毫雕琢,让我一见钟情。时光快车飞速行驶,回首多年来的基层步履,有感动、有欣喜,虽然身为基层干部的我“微乎其微”,但我这缕看似微弱的光,却也帮助广大群众照亮了幸福之路。“予人玫瑰,手有余香”,一面付出,一面感动,我愿意将报国志化作暖民行,融入高原之巅蓬勃发展的锦绣前程。
美丽的纳木错,动人的高原红。纳木错如天生丽质的少女,秀美的容颜静卧雪域高原,用赏心悦目的美为人们驱散工作的忙碌和疲惫。美丽的风光滋养了纳木错人民善良、平和的性格,为我的基层工作带来很多温暖时刻。刚开始到这里工作,人生地不熟,他们给了我很多包容,让我拥有了扎根于此的动力。记得刚开始,我到当地一户藏民家中入户调研,他家有5个孩子,我一进门就被孩子们口中的“藏语”问得晕头转向。因为对藏式风俗没有过深的了解,进门后,我显得局促不安。他们看出了我的羞涩和拘谨,男主人走到我面前,递给我一盏酥油茶,用生疏的普通话与我交流,他同我说,他们纳木错人虽然有信仰,但也懂得包容,让我不用太拘谨,就像家人一样顺其自然就好。这句话感动了当时的我,让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像阵阵暖流涌上心田。就是这样,带着纳木错群众的支持、帮助、配合与包容,经过了艰辛的适应期,我更加坚定了扎根于此、服务人民的“青春梦想”。凭借着这样的梦想,我不怕高山路远,不怕语言不通,更不怕艰难险阻,只要人民需要的事情我就去做,只要人民期盼的事情我都尽力去尝试,脸上的“高原红”是我基层工作的“最美勋章”。
沉稳的白牦牛,强劲的致富源。蓝天白云环绕下的纳木错湖畔,白牦牛是一道靓丽的景致。相信到过纳木错的游客都知道白牦牛是高原地区的重要经济动物,能够为养殖户带来经济效益。但不扎根基层,永远不会知道,为了饲养白牦牛,基层干部和基层群众付出了多少智慧与汗水。尤其在当下,气候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等元素为白牦牛的养殖带来了巨大挑战。村里的一户藏民家庭以养殖白牦牛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前几年,他们收益稳定,算是村子里的富足人家。但是近些年,白牦牛的养殖呈现出“资源匮乏”“销量匮乏”“品种单一”等特征,为了帮助养殖户解决问题,我与同事们多方奔走,积极联动养殖专家、走访饲料生产企业、与多家旅行社取得联系、探索新型技术应用,帮助白牦牛养殖户缓解时代发展的“阵痛”,让他们走好新技术养殖的道路,助力白牦牛产业成为村里致富增收的强大引擎。
神奇的布达拉,不变的奉献情。那一本本“民情日记”中记录的不仅是“柴米油盐”,还有我的青春。基层事务千丝万缕,每当我感到疲惫时,总是会朝着布达拉宫的方向陷入沉思。回想起刚到西藏时,缺氧是最大的难题,好像整个人悬浮在空中,为了克服这一难题,在每一次的入户调研中,我都要带上“氧气瓶”,村民们都让我多适应一段时间,我却很快进入状态。克服了缺氧状态,语言障碍又是一道“难关”,好在藏民都很淳朴,他们跟我说话时会有意识地放慢速度,对我讲述事情的时候也会“手舞足蹈”,尽量让我能够明白。虽然基层事务琐碎、问题处理起来比较棘手,但在这样的温情包裹下我的内心日益丰盈。现在,我已经成为一名边界事务协调工作者,相信那些年在基层脚踏实地积累的经验,都会成为我的“殷实家底”,在崭新的工作岗位中,我将继续将“老西藏精神”镌刻于一言一行之中,让“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铮铮誓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