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杨士莪院士的事迹让我内心深受触动,不禁思考:一个怀揣理想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究竟是何等模样?在声声追问中,让你我皆化作“听海人”,把牢青春航向、展现青春作为、激扬青春风貌,以更纯粹的热爱、更务实的作风、更扎实的工作,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何为理想?
1931年,杨士莪诞生于战火纷飞的年代,流离失所的童年让他深刻体会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切肤之痛。1950年,他毅然决然从清华大学肄业参军,投身人民海军的建设事业;1957年,国家急需水声学人才,他毅然改行,从此与浩瀚的海洋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时,中国的水声学科还是一片荒芜。在苏联留学期间,两扇紧闭的实验室大门让他深刻认识到:“靠别人靠不住,也靠不起,党和国家只能把希望寄托在本国科学家身上。”他手抄文献,立下“只能自己干”的誓言。回国后,他白手起家,创建了我国首个理工结合的水声工程专业,编写了《水下噪声学》《声学原理》等具有奠基意义的著作。从声呐研制到深海定位,他引领中国水声学科从“一张白纸”逐步走向国际前沿,为国防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
启示:杨士莪院士的选择诠释了科学家的崇高使命——将个人志趣与国家需求紧密相连。他的“改行”不是放弃,而是对“国之大者”的深情回应。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学习他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在基层工作中,时常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要像杨士莪院士那样,将个人志趣与国家需求、人民利益紧密相连,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挫折,都要保持对党的忠诚和对人民的热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
何为奋斗?
1994年,63岁的杨士莪率队驶入南海,开启了中国首次独立深海水声考察。在赤道烈日下,甲板温度高达70℃,淡水耗尽后,他和队员们只能烧开漂着油污的压舱水解渴;在实验室里,他带领团队用步枪、炮弹模拟声波,历经6年推翻了“坐底声呐”方案,最终攻克了洲际导弹落点水声定位技术。
这些场景是中国科技攻坚的缩影:没有现成经验,只能以肉身搏击未知。88岁高龄时,他仍坚持参与海试,他说:“搞研究,不到现场怎么行?有任何困难都得克服,该坚持时就要咬紧牙关迎难而上。大海变幻莫测,坐在家里搞研究肯定是不行的。”正是这种“向深蓝要答案”的执着精神,推动了“蛟龙号”定位系统、低噪声水洞等重大技术的从零突破,让中国水声研究从浅海迈向深海。
追问:若没有这般“自讨苦吃”的精神,何来打破垄断的底气?杨士莪院士告诉我们,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需要勇于直面最艰险的“无人区”。作为基层干部,要学习他勇于奋斗拼搏的精神。基层工作往往琐碎而复杂,但要像杨士莪院士那样,敢于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在面对急难险重任务时,要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以实际行动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要以钉钉子精神抓落实,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何为传承?
“站着讲课,我能加上动作,自在又形象。”91岁的杨士莪坚持为“00后”新生授课,板书工整、声如洪钟,被誉为“一站到底院士”。从教70年,他培养出了4位院士、数千名水声人才,占全国行业技术骨干的60%以上。更令人敬佩的是,他70岁学打字、80岁攻编程、92岁仍亲自批改论文,以终身学习践行“不能把错误教给学生”的承诺。
他的育人哲学朴素而深刻:“教育是帮年轻人少走弯路”“要把个人前途与国家需要结合”。学生杨德森回忆说,面对质疑,杨士莪默默扛下压力,给予团队“坐冷板凳”的信任,最终使新型水声传感器成果问世。这种甘为人梯的胸怀,让哈尔滨工程大学成为了“水声人才的摇篮”,也让“做人做事做学问,为船为海为国防”的信念代代相传。
反思:杨士莪院士的师道精神告诉我们——真正的传承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人格与信仰的塑造。作为基层干部,要传承他甘于奉献的精神。要像杨士莪院士那样,甘为人梯,乐于育人。摒弃功利主义,做好传帮带工作,营造团结干事的良好氛围,以上率下、以身作则,引导广大年轻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助力年轻干部成长成才,不断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