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锁,上车,望向“小电驴”仪表盘,数字闪烁,里程定格在6000公里。车轮上的每一道泥痕都记录着海风的咸涩,挡风板上的裂纹里还嵌着台风季的沙粒。从去年一月到群星村任职至今,这辆沾满尘土的“小电驴”载着我穿过渔港的晨曦,碾过堤坝的月光,在六千公里的跋涉中,把选调生的初心刻进这片咸水浸润的土地。
第一程:两千公里走街串巷的巷道——丈量民情的刻度
初到群星村时,我的“小电驴”总是会迷失在相似的巷道之中。于是我主动跟着村干部入户宣传预防登革热,巷道里青石板凹凸不平,颠簸中要护住手里的宣传单,还要躲避屋檐滴落的咸湿雨水……一趟又一趟,直到大家都习惯了有一道声音随着“小电驴”在村里的大街小巷响起:“防蚊灭蚊,预防登革热!”后来我又入户讲解雨污分流工程,有位阿婆举着锅铲直摇头:“我家水沟用了三代人,改什么改?”我摸出手机,打开施工方发的效果图,又翻出手机里其他村改造后的对比照片:“您看,管道埋好了,巷子不积水,不仅蚊虫少了,阿婆您风湿腿下雨天也不疼啦。”反复又去了几趟,当阿婆主动把堆在巷口的花盆、泡沫箱搬开配合施工时,我忽然明白:这弯弯曲曲的巷道,恰似干群关系的纽带——走得多了,疙瘩就解开了。
第二程:两千公里河涌边的堤坝路——叩开人心的回音壁
国家级渔港建设,河涌边的几户人家成了上下涌避风锚地工程的“钉子户”。记得第一次跟着村干部去劝说之前,我反复研读了相关政策文件,试图让自己表现得更专业一些,但到了现场,面对村民的不理解、不信任,我感到无比挫败,心里满是说不出的“苦涩”。“我都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为什么要让我走?咸鱼也晒了几十年,没得晒了你们要赔偿我。”村民李叔这样说道。但我没有放弃,而是虚心向村干部们请教,学习他们的经验和方法,骑着“小电驴”一遍又一遍地走访,了解李叔的需求和想法,逐渐建立起信任关系。通过一次次努力,我终于让他知道拆迁补偿的渔港安置房远比现在的棚屋茅寮要宽敞舒适,安置房的阳台也很适合晒咸鱼,他的邻居街坊们也会在安置房那边继续和他做邻居。当李叔签下协议书时,堤坝上带着咸味的海风忽然变得清甜——原来坚守原则与体恤民情,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第三程:两千公里海滨大道的景观路——淬炼初心的磨刀石
为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我开始骑着“小电驴”在海滨大道上来回“织网”。清晨八点的码头边,常有居民把花盆、椅子、渔网等杂物放在门前的景观路上,陈伯梗着脖子嚷嚷:“我坐在这儿晒太阳犯法了吗?”我耐心解释:“陈伯,您看这海滨大道上不是划了线嘛,这是公家的路。您这院子这么大,您稍微往后靠靠,也能晒到太阳。”巡查记录本上,64处占道堆放整改记录背后,是帮小卖部店主把桌椅搬回院内,是打电话让车主挪车,是教渔民用APP查询渔船泊位……如今,看着满载游客的观光巴士畅通无阻地驶过海滨大道,忽然懂得《之江新语》里“办实每件事,赢得万人心”的深意——基层治理的标尺,就藏在车轮压过的每一道车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