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作风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持久战,容不得丝毫懈怠、片刻放松。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必须以一以贯之的执着锚定“学查改”关键环节,在常学中筑牢根基、常查中校准偏差、常改中彰显担当,让好作风成为党员干部的鲜明标识,让新风正气在基层一线落地生根。
筑牢理论铸魂之基,在常学常进中把稳航向。理论清醒是政治坚定的前提,思想认同是行动自觉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作风问题本质上是党性问题。”从享乐主义滋生到形式主义反弹,从脱离群众的“官架子”到敷衍塞责的“躺平式”,种种作风问题的根源,往往在于理论武装“总开关”拧得不紧、理想信念“压舱石”摆得不正。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最重要的政治责任,原原本本研读《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等著作,逐字逐句领会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中廓清思想迷雾、校准价值坐标。要依托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专题读书班和主题党日等载体,构建“沉浸式”“互动式”学习场景,杜绝“以会代学、以干代学”,真正把学习融入日常、抓在经常,让党的创新理论从“纸面”落到“心头”,转化为抵制歪风邪气的“防火墙”、涵养优良作风的“营养剂”。
发扬刀刃向内之勇,在常查常省中正本清源。“天下之难持者莫如心,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作风问题的反复性,决定了自我革命的长期性。这些现象警示我们,作风建设必须常照镜子、常正衣冠,深查病灶、深挖病根。广大党员干部要主动对照党章党规、对照群众期盼、对照先进典型,开展“全方位扫描”:看一看是否存在“门好进、脸好看、事难办”的隐性官僚主义,查一查是否存在“口号喊得响、落实轻飘飘”的虚假担当,找一找是否存在“不拘小节、不守底线”的作风漏洞。特别是要把“八小时之外”作为检视重点,警惕“小事无害”的麻痹心理、“下不为例”的侥幸心态,对“朋友圈”“生活圈”常做“政治体检”,对“微腐败”“软腐败”常打“预防针”。唯有以“检身若不及”的自觉防微杜渐,才能在“时时勤拂拭”中守住初心、干净干事。
践行人民至上之责,在常改常行中彰显担当。“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作风建设的成效,最终体现在是否解决了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实践证明,凡是紧盯群众痛点难点动真格、出实招的地方,就能赢得群众真心点赞。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改”字贯穿始终,建立“问题清单—整改台账—成效评估”闭环机制,对群众反映的办事流程繁琐、政策落实“中梗阻”等问题,实行“挂号销号”管理,做到整改一个问题、完善一项制度、堵住一类漏洞。改作风既要“向内用力”,更要“开门纳谏”。要推行“群众点单、干部接单、社会评单”工作模式,通过入户走访、院坝会、网络问政等渠道,让群众成为作风建设的“阅卷人”“监督员”。对群众反映强烈的“微腐败”“不作为”,坚持“零容忍”查处,既追究直接责任,也深挖背后的责任链条、制度漏洞,形成“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震慑效应。唯有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才能让作风建设真正成为“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