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悠悠洮河的第一缕晨光照亮,胸前闪烁的党员徽章,恰似父亲当年只身前往藏乡成为一名守护藏家儿女的人民警察的决心。此刻,二十年前在父亲派出所办公桌上学写汉字的孩童,如今正用组工干部的笔锋,续写着高原党建的编年史。
蹄铁印踏雪处,望见故土的纹络。牦牛驮着晨光穿过藏乡,我总想起二十年前父亲在土坯房教我的第一句藏谚:“雪山的孩子,脊梁要像青稞秆一样直。”虽然我不是一个地道的藏族姑娘,但作为土生土长的本地娃,毕业后我毅然决然回家考公,当23岁的我被通知考到家乡的偏远乡镇时,父亲把褪色的党员徽章别在我胸前:“草原的鸟儿,该回巢筑窝了。”初到阿拉乡,乡政府大楼孤零零地耸立在遍地的土坯房和经幡中,那时我心中想,这里真穷啊。五年间,我亲眼见证遍地土坯房中长出了生产车间,那些曾用来装救济粮的牦牛皮口袋,如今装着带有二维码的“岗聚”糌粑点心和青稞奶茶发往外地。走访博拉村牧民党员家庭时,酥油灯映着党章藏文版泛黄的页脚,六旬的万玛才让大叔用布满冻疮的手指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段落,那颤音比隆达风马更震撼人心。
青稞穗低头时,听见使命拔节声。九月的风掠过阿拉乡时,青稞田翻涌成金色的海,沉甸甸的穗子谦卑地垂向土地,像一卷卷写满密码的经书。在进村入户的路上,我撞见老党员拉毛才让正佝偻着腰收割,藏袍上别着的党员徽章在阳光下晃成一颗星。他抓起一把青稞递给我:“丫头,穗子越饱满头越低,和咱们党员一个样。”我蹲在地头帮他捆扎秸秆,发现他随身携带的党员证里夹着泛黄的收据——那是汶川地震时他交的特殊党费,金额栏的藏文数字被磨得发亮。远处的联合收割机轰鸣作响,年轻大学生村官正在教牧民使用新购置的农机。三年前他作为选调生来此时,连青稞和燕麦都分不清,现在已能熟练地用藏汉双语讲解惠农政策。如今成为一名组工干部的我,再次踏入阿拉乡的土地,翻开随身的工作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还沾着去年走访时沾上的青稞芒——那些记录着“牧区党员冬训方案”“帐篷讲堂”的字句,竟也如青稞秆般节节生长。风吹麦浪时,我忽然听懂部长的话:组工干部的使命,就是把每一粒红色的种子,都埋进高原最深的冻土里。
根系扎进冻土,春绿终染洮河水。去年国庆,我参加宣传部主办的“感恩共产党、奋进新时代”主题演讲比赛,牧区女干部演讲的《牧区大寨女支书——才让卓玛》让我眼眶发热。才让卓玛,她将自己的一生深深扎根进她热爱的这片土地里,她是新中国建设历程中一心为民的优秀共产党员,更是新中国藏区翻身农奴建设新中国、建设美丽家乡的时代楷模。当我读完她的故事,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放下泛黄的事迹材料,办公室窗外的党旗在高原风中猎猎作响。“那些事是一名党员和村干部应该干的”,这句话是老支书卓玛才让经常挂在嘴边的,也在我的工作笔记本里化作沉甸甸的注脚。作为新时代的组工干部,我触摸到的不仅是历史温度,更是一份跨越时空的使命传递。忽然想起自己公务员面试时的誓言:“要做冻土层下的须根,沉默但执着。”真正的“根系”不是钉在墙上的制度,而是“酥油灯”般的奉献精神,让新时代干部懂得:真正的“海拔高度”,不在职务职级表上,而在为群众遮风挡雨的脊梁里。此刻我们正在续写的故事,终将成为滚滚向前的洮河浪涛。
月光照着组工档案柜的铜锁,也照着牧民帐篷的经幡。作为新时代“玛尼石匠”,我将以初心为刻刀,在海拔3500米处雕琢。愿每一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雪域高原上最坚实的堡垒,每名党员干部都化作洮河两岸挺拔的白杨。此身已许藏乡,何必江南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