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年轻干部:“要起而行之、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经风雨、见世面,真刀真枪锤炼能力,以过硬本领展现作为、不辱使命。”我怀揣着这份嘱托踏上基层的土地,在扎根泥土的日夜里,逐渐读懂基层这本无字之书。新时代的选调生,当常怀“深度求索”之心,于扎根基层大地的生动实践中,不断解锁青春奋进的新姿态。
以不惰寸功的勤学之心,向下扎根,实现迭代式生长。“如彼登山,乃勤以求高;如彼临海,乃勤以求远。”初下基层时,也曾自诩高材生的身份,踌躇满志于即刻做出一番大作为,然而现实中干事屡屡碰壁、面对群众咨询每每迷茫,方知书本理论在现实土壤中,仍是一粒待破壳的种子,没有扎根泥土的积淀,就无法托起乡村沉甸甸的期盼。基层是最好的教科书,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年轻干部“一定要珍惜光阴、不负韶华,如饥似渴学习,一刻不停提高”,我们要摆正自身心态,永葆求知欲望和学习劲头,既用好案头书卷,学习党的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农业农村知识,更要深耕田间课堂,多和村干部请教治村经验,多向“土专家”了解乡情民理,日日精进,久久为功,在走遍千家万户中汲取智慧经验,在化解群众千千结中锤炼处事本领。从沉浸于“两耳不闻窗外事”,到顿悟于“纸上得来终觉浅”,那些曾经百思不解的难题,在走街串巷的脚印里、田间地头的闲谈中,浮现出答案。
以学贵知疑的开拓之志,向上跃迁,激活干事新引擎。“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基层工作千头万绪,大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小到群众家长里短的琐事,都在考验着我们破局解难的智慧。刚接手条线工作时,拘泥于传统路径,时常打听以往怎么做,却很少深究为何这么做,面对陈年痼疾常感力有不逮,忽逢新问题又觉四顾茫然。直至某日与村干部巡田时的一句“田埂里的稗草不拔,秧苗再壮也难成穗”,令我豁然开朗。基层工作的“稗草”,正是应摒除的习以为常的思维定式。群众对理论宣讲感到索然无味时,可用“乡音故事会”的形式能更好让其入耳入心;村民抱怨人工播洒农药的劳累时,普及无人机技术能帮助其省时省力;老年人迷茫于补贴申报的文字通知时,善用AI绘图工具能使流程一目了然。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要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我们要始终抱有问题意识,既在老办法里淘金,也要在新情况里炼金,在失败中归纳复盘,在成功中汲取养分,探索出高效可行的工作方法。要充分发挥年轻人思维灵活、接受新事物能力快的特质,积极学习新知识、新理念、新技能,敢于想在前、走在前、干在前,让青春的创造力真正转化为基层治理的生产力。
以功不唐捐的拼搏之劲,向阳而行,刷新惠民进度条。“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初到村里时,我总像个搜索通关攻略的新手玩家,急于在村民眼中刷出存在感,村干部看出了我的焦虑,并宽慰我慢慢来。在实干中,我逐渐领悟“慢”字的真谛,是走访调研时有意放缓的脚步,让目光从目的地延伸至沿途风景;是政策宣讲时降慢的语速,得以捕捉到方言土语里隐含的真实诉求;是记录民情时逐字逐句的细致,让笔尖下的“问题清单”变成行动时的“履职清单”。“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乡间小道新亮一盏暖心路灯,养老服务中心新增一个服务设施,困境儿童的书桌上新添一份学习用品……基层工作从不是空泛承诺,而是把“您放心”落在实处,将“马上办”变成习惯,持续在养老、教育、医疗等领域上抽丝剥茧,用绣花功夫破解民生课题。青春与乡野的双向奔赴,需要我们以“万家忧乐在心头”的担当,笃行“以百姓心为心”,精耕细作每一件点滴小事,勤思善解群众的细微需求,让工作台账写满民生指数,以寸寸跬步累积万里征程。民生账本上的每笔细账,终将累积成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的幸福总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