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发布,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第13个聚焦“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文件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和实用人才队伍。面对乡村人才供给不均衡、人才虹吸效应加剧等挑战,各地组织部门要点燃人才“火炬”,以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为导向锻造高素质乡村人才队伍,让新时代人才成长与乡村发展同频共振,用智慧之光照亮乡村振兴之路。
点燃引才“火种”。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乡村振兴的壮阔蓝图需要点燃人才“火种”来注入新鲜活力,各地组织部门要不断拓宽乡村引才途径,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做到统筹兼顾、精准施策。一方面,需拓宽视野,以“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胸襟打破选才壁垒。乡村引才不能局限于学历、职称等硬性指标,而应注重实际能力与乡土情怀的结合。要深入挖掘“土专家”“田秀才”,将擅长农业技术、熟悉乡村治理的能人纳入人才库;同时,面向社会吸纳返乡创业者、新乡贤等群体,形成“本土人才+外来精英”的互补格局。另一方面,需精准聚焦,以“按图索骥”的思维对接乡村需求。围绕特色产业升级、数字农业、生态治理等重点领域,绘制“人才需求图谱”,通过定向招聘、校地合作、柔性引才等方式,精准引进急需紧缺的专业人才,让更多“金凤凰”栖居乡土,为乡村振兴注入新鲜活力。
传递育才“薪火”。人才引进是起点,能力提升是关键。只有精准对接乡村振兴需求,实施精细化培养,才能让人才根系深植乡土。各地组织部门要坚持因材施教、精准施策原则,加快提升乡村人才资源竞争优势,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乡村人才培养体系。需建立分类培养、梯次推进机制:对本土能人,通过技能培训、学历提升等方式补齐理论短板;对青年人才,实施“导师帮带制”,以“老带新”促进经验传承;对专业人才,则依托企业实践基地开展产学研协同培养。同时,要突出实战导向,将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让人才在“百千万工程”、绿美生态、农业发展和入户联心等具体工作中磨砺本领,实现从“纸上谈兵”到“沙场点兵”的转变。此外,还需强化持续赋能,建立动态跟踪机制。定期开展知识研讨、人才交流等活动,帮助人才更新知识结构;利用数字技术搭建“云端学堂”,破解乡村教育资源分散的难题,让学习突破时空限制。
守护留才“明灯”。林茂则鸟栖,家暖则心安。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各地组织部门既要栽好引才“梧桐树”,更要培厚留才“营养土”,扎实做好人才工作的“后半篇文章”,打造拴心留人的温馨港湾,让人才既来之则安之、既安之则兴之。在生活保障层面,要紧盯人才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急难愁盼,改善乡村的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完善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让人才全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工作。在事业发展维度,要加大对乡村人才的扶持力度,设立乡村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培养、奖励和项目扶持,通过优化薪酬、搭建产学研平台、设置专项培训,为人才提供“事业有平台、成长有通道”的发展生态。同时,要加强对人才的关心关爱,让人才在“咸茶议事”、乡村文化活动中感受“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温情,让人才真正扎根乡村,实现自身价值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