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做好“土特产”文章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山东省临清市新华路街道 赵明智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地考察中密切关注特色产业。在海南,他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继续做强做大有机农产品生产、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产业”;在贵州,他指出“要立足县域产业基础,注重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串珠成链”;在青海,他明确“乡村振兴要突出农牧民增收这个重点,加快推进高原特色种业振兴行动,发展绿色有机农牧业,打响高原土特产品牌”……“土特产”一头连着乡村,一头连着市场,做好“土特产”文章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抓手。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紧跟总书记考察足迹,读懂他心中的此念不变。

扎根于“土”。“土”味是土特产的“底色”,也是乡村振兴的“底气”。乡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生态资源,这些都是发展“土特产”的宝贵财富。近年来,各地依托乡土资源,发展了一大批特色鲜明、市场竞争力强的“土特产”,广东茂名的荔枝结出“甜蜜果”、山西大同的忘忧草开出“致富花”、重庆中益的黄精摇身一变,成了村民增收致富的“黄金”……越来越多的“苹果村”“木耳乡”“黄花镇”涌现,这些“土特产”不仅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摇钱树”,也成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器。广大党员干部要当好乡土资源“挖矿人”,立足本地资源禀赋,找准发展定位,因地制宜发展高山种植、林下养殖、乡村文旅等特色产业,真正盘活“沉睡资源”,把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要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农村电商,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条,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土特产”品牌,让“山野土货”走出乡村、走向市场。要注重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将非遗文化、民俗文化等与乡村旅游深度嫁接,打造破圈引流的“拳头产品”,助力农文旅融合发展。

鲜明在“特”。“特”色是土特产的“灵魂”,也是乡村振兴的“密码”。“土特产”之所以受到市场的青睐,关键在于其独特的风味和品质。近年来,各地在发展土特产的过程中,注重突出特色,打造了一批具有独特风味和品质的土特产,如广西柳江之畔的螺蛳粉,以闻起来“臭”、吃起来“香”的特色抓住了大家的胃,做成了舌尖上的产业。要做足“特”色文章,需“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深入挖掘“土特产”的“特色”,通过产品细分、品牌建设和宣传推广等手段,提升“土特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要注重科技创新,加大对“土特产”的研发投入和技改力度,提高其品质和附加值,让“土特产”更具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要加强质量监管,严格把控品质,建立健全“土特产”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追溯体系,确保“土特产”的质量安全,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真正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可持续振兴的新路子。

焕新在“产”。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是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土特产”的发展离不开完备产业链的支撑,只有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真正建成产业,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才能让“小产业”变成“大产业”,形成规模集聚效应,成为强村富民的“聚宝盆”。一方面,要做足“延链”文章,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等手段,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土特产”全产业链条,形成上中下游衔接、大中小企业协同的发展新格局。另一方面,要以“一盘棋”思维加强产业融合,推动“土特产”与旅游、文化、电商等产业的深度融合,打造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新模式,让“土特产”森林万木葱茏、枝繁叶茂,更具发展活力和实力,一个个“土特产”正变身乡亲们增收致富的大产业,乡亲们的“金扁担”越挑越稳。

发布人:12371网友avg55j 发布时间:2025-4-15 13:55 收藏 阅读人次:4406

初审:王嗣音 编辑:李一画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