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阳光明媚,万物生辉。在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乡村一线,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扎根山村,用脚步丈量民情,用温情滋润民心,在乡村振兴主战场苦干实干,奋力书写新时代最美青春。
2024年6月,德江县迎来了铜仁市第一批乡村振兴专干。15名刚迈出校门的大学毕业生,主动奔赴乡村振兴一线,当好“新农人”,办好“新农事”,从“基层小白”蝶变“行家里手”,从“村外人”变身“村里人”,从“生力军”成为“主力军”。
破茧——从“书生味”到染上“泥土味”
清晨,阳光透过晨雾,尽情挥洒在大地上。在德江县合兴镇合朋村,周杨贵早早来到油菜田间,指尖轻捻发黄的叶片,在笔记本上勾画:“叶背蚜虫卵密集,建议改用生物药剂喷雾,减少蜜蜂误伤。”
作为铜仁市2021级乡村振兴专干班学员之一。3年前,通过“定制培养”计划,系统学习农村生产经营管理和群众工作方法,毕业后到合朋社区担任村支书助理。
如今,他已成为村民口中的“土专家”“田秀才”,用专业知识浇灌农业沃土。
像周杨贵一样,扎根德江县的15名乡村振兴专干,经过3年“理论+实践”培养后,分别下沉15个村(社区)担任村支书助理或村主任助理。
到村一年来,他们时常穿梭在田间地头,身上散发着“泥土味”,把所思所学转化为田间实践,持续激活乡村发展“一池春水”。
淬炼——从“基层小白”蝶变“行家里手”
从校园踏入基层,需要和群众打交道,开展好政策理论学习,做好工作信息整理……面对乡村振兴专干初到基层的手足无措,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干部发挥“传帮带”关键作用,实现从校园到基层的“软着陆”。
“我们吴刚支书人很好,我刚到村里,他就事事带着我,教我学会了与群众打交道,在群众会上也‘敢’说了。”德江县平原镇河石村乡村振兴专干廖炜嘉说。
诸如此类,驻村第一书记和村党支部书记通过“老带新”,肩并肩走访,心贴心交流,面对面传授经验,教会他们召开“群众会”“院坝会”,逐步学会了群众语言、群众方法。
加强实践淬炼,注重理论培训。德江县通过“理论铸魂+文化润心+使命赋能”三维滋养,利用贵州省党员干部常态化培训、青年大学习等线上平台,市县乡三级党校、跟岗锻炼等线下平台,对乡村振兴专干开展立体培训,筑牢专干信仰之基。
扎根——从“村外人”变身“村里人”
既要“下得去”,更要“留得住”“干得好”。德江县通过构建“待遇+生活+激励”的保障体系,让青年人才从“身在农村”的被动适应转变为“心在农村”的主动融入,从局外人变成当事人,从村外人变成村里人。
扎根乡村有底气。德江县将乡村振兴专干纳入村干部统一管理,建立“基本工资+绩效奖励”薪酬体系,全面落实人身意外险、养老险、定期体检等福利,提供“拎包入住”标准化住宿,让他们安身更安心。
经济上保障,政治上激励。德江县不断规范乡村振兴专干考核管理,年度考核结果为“合格”及以上的,实行“五个推荐优先”,推荐入党优先,推荐“两代表一委员”优先,推荐村干部人选优先,推荐表彰优先,推荐创业资金优先。
树立基层导向、实干导向。德江县择优从村“两委”负责人和有到村工作经历人员中提拔乡镇领导班子,常态化从村干部中招录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我一个月能拿到三千多的工资,生活也有保障。以后希望能进入村‘两委’班子,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煎茶镇松溪村乡村振兴专干邵淦表示。
奋进——从“生力军”过渡“主力军”
到村任职以来,德江县乡村振兴专干聚焦产业兴农、治理创新、民生暖心,用行动诠释“脚底沾泥、心中有光”,成乡村振兴“主力军”。
在平原镇强村富民工坊现场,水车社区乡村振兴专干牟佳佳正在接受直播带货培训,将“黔北平原红”和“平原白”茶产业送上“云端”,用新技能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像她一样,德江县乡村振兴专干将青年智慧与乡土需求深度融合,把畜牧专业和生态农业技术专业转化为田间实践,用技术下沉助农增产,以电商赋能促进销售,履行了一场从课堂到田垄的“双向奔赴”。
青年智慧远不止于此。他们还擅长于细节中解码基层治理,从创新推行“文明积分制”,到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再到划分村级“微网格”,乡村振兴专干一专多能、身兼数职,推动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矛盾调解工作落地见效。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群众家里,在服务现场,总能见到他们的身影。大力实施“敲门行动”“代办服务”,为留守老人办理医保缴费、低保申请等事项;组织“送医下乡”“文娱下乡”等活动,丰富群众生活;协调资金改善基础设施,改善出行和生产条件……一件件实事的落实,见证了他们最初的承诺、最美的约定。
青春绽芳华,奋进正当时。四月的傩乡大地,一片生机。德江县15名乡村振兴专干正在时代浪潮里逐浪前行,用实干担当镌刻最鲜亮的青春底色、最朴实的青春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