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人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动能,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第一资源。面对新时代发展要求,要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引才、育才、聚才”全链条体系,推动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耦合,形成良性循环。
引才有力,“机制创新”激活人才活水涌流。引才的核心在于破除体制机制壁垒,构建灵活开放、精准适配的引才体系。新时代新征程,要以“机制创新”靶向引才,深化人才评价改革,打破唯学历、唯资历的传统标准,建立以创新能力、专业贡献为导向的动态评价机制,畅通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才上升通道。进一步细化分类评价标准,针对基础研究、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等群体制定差异化考核指标,强化同行评议、市场验证等多元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结果客观公正。创新市场化引才模式,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协同联动,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精准对接战略需求,实现人才供给与产业布局同频共振。强化需求侧与供给侧的精准匹配,建立重点领域人才需求清单,依托大数据技术绘制人才分布图谱,引导用人单位靶向引才。优化人才流动机制,打破地域、身份、所有制限制,建立跨区域、跨行业的人才共享平台,推动智力资源高效配置。通过机制革新,让人才引进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激活人才活水涌流。
育才有方,“平台赋能”锻造人才雁阵齐飞。育才的关键在于构建多维赋能平台,通过平台赋能,让人才培育从“单向输血”转向“自我造血”,形成“群雁齐飞”的成长矩阵,实现人才能力的迭代跃升。强化产教融合载体建设,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需求牵引—实践锤炼—成果转化”的闭环培育模式,加速知识型人才向应用型人才转型。需构建“学科+产业”双轮驱动的育人体系,推动课程设置与行业标准对接、科研项目与企业需求挂钩,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产业技术学院等实体化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升级的深度融合。构建阶梯式成长通道,针对不同发展阶段人才制定个性化培养计划,通过导师帮带、项目历练、国际交流等多元化路径,形成“头雁领航、强雁振翅、雏雁跟飞”的梯队格局。搭建数字化学习平台,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建立终身学习系统,实现知识更新与技能升级的动态匹配。开发模块化、场景化的在线课程库,构建“学练考评”一体化智能平台,通过自适应算法为人才推送个性化学习方案,破解工学矛盾与知识滞后难题。
聚才有道,“生态优化”厚植人才磁场效应。聚才的根基在于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让人才扎根从“政策驱动”转向“价值认同”,形成“万马奔腾”的磁场效应。完善全周期服务保障,构建覆盖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的“一站式”服务体系,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建立荣誉激励与物质奖励并重的双轨机制,增强人才归属感。推进人才服务数字化转型,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大厅,集成政策咨询、项目申报、生活服务等功能,并建立人才诉求快速响应机制,以精细化服务提升满意度。构建包容性创新文化,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的思维定式,建立容错试错机制,鼓励跨界协作与自由探索,为人才提供“敢于破界、勇于试新”的成长空间。在科研管理、职称评定中强化创新价值导向,设立非共识项目资助通道,支持高风险、长周期的原创性研究,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推动人才与城市共生共荣,不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公共服务品质、打造宜居宜业环境,形成“城以才兴、才以城荣”的良性循环。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人才工作既是攻坚战,更是持久战。唯有以机制创新破除桎梏、以平台赋能激发潜能、以生态优化涵养沃土,方能构建“引得来、育得强、留得住”的人才发展新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