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古人以家国为舟,渡己渡人;今人以信仰为帆,逐光逐梦。于我而言,“心向党”不仅是信仰的坐标,更是青春的浪漫。当个人的热爱与党和人民的事业同频共振,生命便不再是孤舟,而是汇入时代的洪流,化作星火燎原的一部分。
种子破土:信仰是青春最浪漫的注脚
大学四年,是我与信仰初次相遇的时光。从递交入党申请书的那一刻起,我便深知,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不仅是一份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课堂上,我从《共产党宣言》中汲取真理力量;实践中,我跟随桂台青年爱心志愿服务队走进广西崇左市宁明县桐棉镇桐棉中心小学,为学生送去温暖;支部活动中,我从前辈们的故事里读懂了初心的分量——那是黄文秀在百坭村播下的脱贫希望,是张桂梅在三尺讲台点亮的未来之光,是无数共产党人用行动诠释的使命担当。
信仰如种子,破土而出的过程注定艰辛。从入党申请人到党建助理,再到支部副书记,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是对“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的重新诠释。记得第一次组织主题党日活动时,我紧张得手心冒汗,却在看到提交入党申请的同学们眼中闪烁的光芒时,突然读懂了初心的意义——那是让微光汇聚成炬的力量。
星火燎原:青春在党和人民的事业中生根发芽
毕业后,我选择扎根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成为普洱茶学院的一名党建组织员。这所教育部为滇西扶贫而创办的学校,承载着无数青年改变命运的希望。在这里,我既是党的声音的传递者,也是青春梦想的见证者。
滇西的山很高,但比山更高的是师生们求知的热情;滇西的路很远,但比路更远的是党旗飘扬的方向。我曾和一名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学生谈话,她说:“党让我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可能,我也想成为光,去照亮更多人。”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党建工作的意义,不是宏大的口号,而是让每一个平凡的梦想都能找到归属。时至今日,那位曾怀揣青涩梦想的学子已站上大学讲台,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为更多求知者点亮求索之路,她的初心也正悄然在年轻的心田上种下更多会发光的种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高校党建的岗位上,我学会了如何用一粒种子的力量,去撬动一片土地的希望。我始终相信,只要用心浇灌,信仰之花终将绽放。
泥土芬芳:驻村日记里的“微光”哲学
“人生不设限,才会无上限。”从高校党建到乡村振兴,我带着“心向党”的信念,走进了驻村帮扶的田野。
驻村的日子,是一场与泥土对话的修行。第一次开车从村口到村委会,20多公里的水泥盘山路,兜兜转转,我一路边开边吐,起起伏伏的山丘,模模糊糊的一两户人家。是啊,弯弯曲曲的不是路,而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历程任重道远,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当我走进挂包户老张的家时,他正在地里劳作,裤脚沾满泥巴,脸上却挂着质朴的笑容。他兴冲冲和我讲,你是新来的驻村队员吧,我和你说,去年我种的茶叶卖了个好价钱,多亏了党的政策扶持来了个茶学院帮忙。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党的理论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乡亲们脸上的笑容,是田间地头的丰收,是每一个平凡日子的踏实感。
驻村的日子里,我学会了用“1平方米”的视角看世界。用1平方米的土地种粮食,能养活几口人?用一个人的力量,能感染多少人?答案或许微不足道,但正如《孟子》所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当无数个“1平方米”汇聚成田野,当无数个“微光”点亮夜空,便是乡村振兴最美的画卷。
终生浪漫:以“心向党”作答青春
“心向党”是终生浪漫的开始,因为它让我懂得,爱自己不是独善其身,而是将个人的热爱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它让我明白,青春的意义不在轰轰烈烈,而在脚踏实地;它让我坚信,只要心怀信仰,人生便无上限。
从高校的党建组织员到乡村振兴的驻村队员,到回到学院的宣传岗位,我始终走在一线,传递党的声音,见证信仰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党的基层工作一线上,我找到了爱自己的一种方式——“心向党”。
“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心向党,青春作答。愿以微光,赴终生浪漫;愿以星火,燃万家灯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