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从5个方面作出工作部署,为新征程上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指明了前进方向。华夏文明一脉相承,炎黄子孙薪火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绚丽的鲜花绽放于世界文化大花园。广大党员干部要做好“栽花人”,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改初心、手捧真心、永葆匠心,让文化之花常开长盛,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以寻根探源、叩问来处的初心,深耕传统文化沃土,做好文化保护。“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五千年浩瀚历史,留下的不只是岁月的印迹,更多的是数不清的文化资源。不管是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伟大作品,还是万里长城、都江堰、大运河、坎儿井等传承千年的伟大工程,中华文明始终保持着生生不息的强大生命力,彰显着中华民族的自信和底气。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寻根探源、叩问来处的初心,深挖传统文化沃土,不断坚定文化自信,担负起保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探寻文化的根脉、感悟文化的力量、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滋养;同时,也要进一步梳理历史遗迹、挖掘传统资源、做实保护工作,以一本书、一片瓦、一门技艺讲好中国故事,以厚积薄发之势,真正让文化之花扎根大地。
以根植人民、薪火相传的真心,汲取中华文脉活水,做好文化传承。“要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作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传承的接班者,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在传承中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根植人民、薪火相传的真心,汲取中华文脉活水,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把传统文化与当地自然风光、乡土乡情、休闲康养等资源深度融合,创新打造“非遗工坊”“乡村文创园”“红色广场”,开设工坊体验课、研学之旅,精心举办“村晚”,开展送“露天电影”进广场、送戏下乡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点亮群众文化生活,真正让文化之花茁壮成长。
以守正创新、持之以恒的匠心,拥抱时代变化浪潮,做好文化创新。“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创造。”传承是文化发展的基石,创新是文化繁荣的动力。当敦煌壁画用数字技术还原辉煌色彩、诗人李白通过全息投影“再现人世”、古画意境与灯光秀融为一体,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碰撞,赋予了传统文化新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守正创新、持之以恒的匠心,拥抱时代变化浪潮,搭乘现代技术东风,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方式,通过数字化保护与再现,让濒危文化遗产得以永久保存并生动再现;用沉浸式体验与互动传播,让传统文化从静态展示转向动态参与;将智慧文旅与产业升级融合,推动传统文化旅游向智慧化转型。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让文化之花绚烂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