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识变应变求变”谱写文化强国建设新篇章

山东省邹城市委组织部 付有才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既要坚定道不变、志不改的信心和决心,又要适应时代发展变化,主动识变应变求变。面对文化强国建设的时代重任,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识变应变求变,把握发展规律、破解时代课题、推动交流互鉴,共同谱写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壮美篇章。

准确识变,于风云激荡中锚定“文脉传承”新坐标。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变化、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变”字已成为时代的关键词。准确识变,是把握时代脉搏、赓续中华文脉的首要前提。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和历史眼光,既要以宏观视野把握文脉传承的时代大势,又要以微观视角洞察变革先机,做到见微知著、因势而谋。要坚守“何以中国”之根本,主动溯游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解构飞檐斗拱里藏匿的营造智慧、感悟诗词歌赋中跃动的文化基因……在汲古润今中锚定文脉传承的正确航向。要开创“何以未来”之新局,敏锐把握数字文明演进的时代浪潮,积极探索云端博物馆、数字文物模型等融合措施,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在数智融合中开辟文脉传承的崭新境界。

科学应变,在守正创新中激活“文化发展”新引擎。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针对文艺创作中仍然存在的有“高原”、缺“高峰”等短板和不足,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让创新创造的空间充分释放、源泉充分涌流。要把人才作为文化发展的核心引擎,广聚英才而用之,既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涵养创作生态,又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拓宽人才成长空间,凝聚起“风雨无阻向前进”的智慧力量。一方面,要完善文艺工作者扶持机制,打造一支德艺双馨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另一方面,在非遗传承、文物修复等领域创新“师带徒”“项目制”等培养模式,让传统技艺薪火相传,让紧缺人才竞相涌现。要培厚“破土而出”的创新沃土,围绕提高文化原创能力,引导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更多沾泥土、带露珠的文化作品,通过作品孵化机制、奖励激励制度,让文化发展既有“高原”的壮阔,更有“高峰”的巍峨。

主动求变,向寰宇四海中开拓“文明互鉴”新航道。善乘势者胜,能驭势者赢。当前,大量网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这文化“新三样”扬帆出海,不仅拓宽了文化输出的航道,更推动中国文化实现破壁式传播。广大党员干部要以变应变,构建既有中国韵味、又有世界共鸣的传播体系,让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鲜活起来。要创新文化解码方式,找准不同受众情感共鸣,融入当地特色,为兵马俑、敦煌壁画等文化标志、历史符号量身打造“解码工具”,让海外观众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促进更深层次的交流互鉴。要坚持内容为王,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内容矩阵,用纪录片、影视剧等形式展示中华文化的历史年轮、呈现美美与共的东方智慧、分享“一带一路”的当代实践,实现海外受众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化。要创新国际合作模式,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通过联合制作影视作品、共同策划艺术展览等方式,让中国文化真正融入世界文化大潮。

发布人:油菜ball 发布时间:2025-4-22 09:09 收藏 阅读人次:3823

初审:霄冰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