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曦中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开力木库勒村,缝纫机的哒哒声与欢笑声交织成曲。59岁古丽娜尔·米吉提轻抚绣花机,将伊犁骏马图案缀上鞋面:“这台‘金疙瘩’是村里用办实事经费买的,现在每月挣2000元可全指望着它呢!”
近年来,霍城县萨尔布拉克镇开力木库勒村坚持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党建+非遗”,通过党组织穿针引线、党员示范带动、群众广泛参与,“绣”出百名妇女创业致富梦。
老手艺“活”在当下
为破解本村土地少、资源少、产业少难题,2024年初春的支委会上,村党支部书记张红在会上抛出设想:“咱们试试老布鞋?”话音未落就激起波澜。老党员马志刚闻声而起:“啥?这都啥年代了,谁还穿布鞋?”“隔壁村搞现代化养殖咧,咱们折腾老布鞋?”讨论最终不欢而散。
转折发生在第三次党员大会上,村党支部搬出两样“法宝”: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手工布鞋被纳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家电商平台合作意向书。“小时候都是阿妈给咱做鞋穿,现在咱靠手工纳底传亲情,这不就是现代人要的吗?”61岁的老党员赵祥军的一席话让大家达成了共识,34名党员全票通过决议。
说干就干,村党组织将布鞋制作纳入“实事”清单,投入3.9万元为民办实事经费,购置绣花机、缝纫机、裁断机等15台设备,打造“阿妈织梦”手工作坊,通过支部找苗子、党员结对子,15名党员手艺人包联培养30名学徒,将组织生活会开到生产线上,现场解决原料采购、纹样创新等难题。
生产线上的致富密码
“嗒、嗒、嗒”,在手工坊内的党员示范岗上,21道工序被分解成6个就业岗位。曾是家庭主妇的阿依夏木·艾海提如今戴着“生产标兵”臂章指导着新手:“从裁剪到质检,每个环节都有党员带着练,这是工坊的质量保障,也是致富密码。”她弯着眉眼笑着说道。工坊建立“居家接单+集中品控”模式,不仅让53名妇女实现“炕头就业”,还为她们配备“红色工具包”,内含智能针距调节器、党建知识手册、红色故事书等,实现技能提升与思想引领双促进。
为破解销路难题,村党组织探索“村官+电商直播”发展新途径,通过组建第一书记、“两委”干部、党员骨干等组成的“红色先锋队”,将“线下展销”与“线上推广”相结合,在各旅游景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建设农产品展销区,同时根据季节时令、产品特色等,举办红色直播特色产品专场活动10余场,目前,累计成交额达10多万元。
千针万线织就“共富景”
要守艺,更要传艺。2025年,“阿妈工坊”又有了新的身份——霍城县金牌技能培训示范点。年均50岁的“阿妈”技师们将选料、搓麻线、裁剪等绝活倾囊相授,并建立“金点子台账”机制,让本村有兴趣前来学习的村民带着生产难题与导师共研解决方案并提出新的想法。5天集训后,学员们实现了从理论到实操的全链条提升,工坊的“金点子台账”上,空白处被密密麻麻的笔记填满。
“这台绣花机比我年纪都大,别瞧它‘岁数’大,出力可不含糊!”54岁的党员范志娟是老布鞋技艺人,也是第一个带头加入“阿妈织梦”手工坊的技术员。在保留手工纳底核心技艺基础上,技术员们创新“机器锁边+人工纳底+手工刺绣”模式,使传统布鞋日产量提升两倍。
“以前三个月才能做一双嫁妆鞋,现在经过改良能让产量翻一番呢!”工坊负责人展示着新研发的耐磨防滑鞋底。通过“非遗+实用”改造理念,传统布鞋已衍生出婚庆、日常、时装等3个系列,在保留传统技艺的基础上更满足了现代穿着需求。
暮色中的作坊依然灯火通明,墙上的产值进度表显示着“年度目标30万元”的红箭头。晾晒场上的布鞋列队成阵,鞋面上的雪莲花与胸前的党员徽章相映生辉。这绵延的针脚里,织就的不仅是致富密码,更是一个村庄在党旗引领下奔向幸福的坚定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