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推进,乡村对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各地区要坚持用开拓的思维、务实的举措,做好乡村人才“引育留”工作,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乡村人才队伍,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精引,充实乡村人才蓄水池。当前,相较于福利待遇优厚、发展机会多、资源优势好的城市,乡村普遍面临人才短缺、流失严重等问题,制约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和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让人才与乡村“双向奔赴”,是破解乡村人才“空心化”的关键点。各地区要树立强烈的乡村人才意识,分类建立人才信息库,梳理本地乡贤、返乡大学生等各类人才白名单,了解其专业领域和发展规划,分析地区人才优势和各领域人才需求情况,做到全面掌握、定期更新。要主动走出去,一体推进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通过项目引才、招商引才,高效精准引进一批乡村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要用乡情感召“雁归巢”,搭建常态化在外人才联络服务平台,设立人才返乡服务站,完善人才回乡创业扶持政策,鼓励各类人才带着技术、带着资源、带着资金返乡下乡,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要实施柔性引进机制,引进农业科技人才,优化人才下沉机制,以挂职兼职、顾问指导、特聘专家等方式引进更高层次的专业人才,汇聚乡村振兴源头活水。
优培,提高乡村人才硬实力。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最熟悉乡村的人,要提升农民素质,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各地区要聚焦产业发展和农民技术短板,构建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乡村人才培养教育体系,探索量体裁衣“制单”、按需授课“点单”的培训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点单+派餐”等有机结合的形式,分类分层培养懂农业的“田秀才”、有技术的“土专家”、善经营的“农创客”、会管理的“农场主”等新型职业农民,让人才资源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优势。还要建立健全帮扶机制,组织农业专家与乡土人才“结对子”,在种养合作社和生产基地开设“田间学校”,以田间为“课堂”,以实景为“教具”,通过“面对面”“手把手”“点对点”的方式,指导攻关种植养殖产业技术难题,精准扶智传授经验,培养一支“带不走”的本土人才队伍。
真留,打造乡村人才强磁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不仅需要走好育才、引才这两步棋,还要走好留才这步“制胜棋”,将人才“流量”转化为“留量”,才能真正达到“解渴”的效果。各地区要建立支持乡村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制定完善科学的用才制度,立足乡村上下游产业链,聚焦人才高频需求,根据不同领域的人才专长与乡村发展的具体需求精准匹配,通过人才带技术、引资金、促项目,形成“人尽其才、各展其长”的良好局面,让人才感到有“用武之地”。要健全完善人才服务机制,推进子女入学、医疗保障、住房保障、创业贷款等政策有效衔接,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电力、交通、通信等设施,优化乡村人居环境,让人才在乡村工作和生活更安心、舒心、放心。还要选树宣传先进典型,让一批扎根乡村实干、带富成绩突出的乡村人才走向“台前”,提升乡村人才的社会认可度和成就感,激励更多人才投身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