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守正创新 谱写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崭新篇章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发展和改革局人秘股 卢梓萌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

潮涌东方,文脉绵长。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辩证智慧,以“守正”筑牢文化根基,以“创新”激活时代脉搏,在传承与变革的交响中谱写文化强国建设的崭新篇章。

守文明传承之正,创发展路径之新。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沧桑而弦歌不辍,其根本在于“守正不守旧”的传承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守正,首在坚守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深刻把握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追求、思维方法、实践导向上的内在契合性,用真理力量激活文明基因。守正,重在维护文化主体性,既要避免陷入“以洋为尊”的虚无主义,又要警惕“食古不化”的保守倾向,在全面把握“第二个结合”中实现传统智慧的现代转化。守正,贵在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学说,真正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

守人民立场之正,创服务方式之新。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守人民立场,就要坚持“以文化人”的本质要求,把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的基础工程,通过戏曲进校园、非遗进社区等载体,让崇德向善的种子扎根群众心田。创新服务方式,需把握数字化浪潮下的文化消费新趋势,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供给需求对接的公共服务体系。既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精准捕捉群众文化需求,又要通过云展览、数字孪生等技术打破时空限制,使更多人共享文化盛宴,让文化发展成果真正惠及全体人民。

守精神内核之正,创表达形态之新。文化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必须建立在对文化本质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要坚守中华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在文艺创作、文化产品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创新表达形态,关键在于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法:不变的是文化基因中的价值内核,变化的是承载形式的表现手法。当传统年画遇见动态捕捉技术,当古籍经典转化为沉浸式戏剧,传统文化便获得了穿越时空的感染力。这种创新不是对文化本真的消解,而是通过现代语境的创造性转译,让古老智慧焕发时代生机,实现“破圈”传播。

守文明互鉴之正,创传播格局之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文明对话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的重要论断,为文化传播指明方向。守文明互鉴之正,就要摒弃“文明优越论”“文化冲突论”,以“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胸襟搭建对话平台。创新传播格局,需构建分众化、差异化、精准化的国际传播体系,既要用好孔子学院、文化年等传统渠道,更要借助短视频等新兴载体,用“Z世代”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要善于将脱贫攻坚、生态治理等实践成就转化为具象化叙事,通过“小而美”的微观视角展现“中国之治”背后的价值理念,让世界在共情中增进理解,在共鸣中凝聚共识。

发布人:卢梓萌 发布时间:2025-4-22 23:20 收藏 阅读人次:3754

初审:林竹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