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风飘白日,光景西驰流”,作为一名基层干部来到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天马街道,在这里,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浸润着我与群众并肩耕耘的印记,翻开日记,那些被汗水浸润的篇章,是山河为证的初心,更是岁月凝成的答案。
一字一句写下民情心声
晨光熹微,我翻开笔记本,墨迹未干的字迹记录着昨日走访的点点滴滴。在天马街道工作多年,这支笔始终是我倾听民声的桥梁。
记得初春,街道青年小吴因尿毒症无法外出工作,一家人的生计全压在父亲肩上。当时我通过“微心愿”认领平台发现他的困境后,立即上门走访。彼时,小吴蜷缩在沙发里,眼神黯淡如冬日的阴云。我提笔记下他的诉求:“希望有一份在家就能完成的工作。”经过多方协调,社区为他对接了沙滩裤松紧带加工项目,并安排志愿者代跑运输,让他在家也能自力更生。如今,吴某每月能增收近千元,笑容重新绽放在这个家庭里。
这样的案例并非个例。天马街道依托“智慧党建”大数据平台,将每户居民的困难、需求标注在三维民情地图上,形成动态更新的“活档案”。从空巢老人的视频关怀到残疾家庭的定期帮扶,笔尖流淌的不仅是文字,更是千家万户的冷暖。正如我写下的:“一景一物皆入诗,一字一句总关情。”
午后,我整理完最新的调研报告——关于社区养老服务的优化建议。这份报告参考了郑主任在党代会上“取经”的成果,融合了智能医疗预约、居家安防监控等创新思路。笔触之下,既有数据支撑的理性分析,也有对老人“一碗热汤”需求的温情关注。
一问一答传递政策声音
在基层,我认为干部不仅要当倾听者,更要成为政策的宣讲者。傍晚的社区广场上,我与几位老党员围坐,展开一场关于乡风文明的“土味宣讲”。
“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面子撑不起里子!”我以“理论宣传二人讲”为例,用方言讲述因攀比负债导致家庭破裂的真实案例。村民们都听得十分入神,并不时提出问题。这样的互动式宣讲,让“孝亲文化”“文明治水”等理念如春风化雨,浸润人心。
政策传递亦需与时俱进。去年,天马街道引入“新乡贤”力量,乡贤带领东方红村修整坑洼道路、粉刷破旧围墙,让白马公园焕然一新。在乡贤恳谈会上,我向村民解读“请贤六法”,鼓励能人返乡。如今,街道已培育出“创业导师团”“纠纷调解团”等多支队伍,乡贤反哺的种子正在开花结果。
夜幕降临,我打开微信,与独居老人李奶奶视频通话。她笑呵呵地展示新学的广场舞动作,我则顺便普及最新医保政策。屏幕两端,政策的声音化作暖流,消弭了数字鸿沟的冰冷。
一步一印走出民生安康
雨后的龙潭溪畔,我换上沾满泥渍的雨靴,与村支书巡查河道。这里曾是污水偷排的重灾区,如今却成了露营基地的“网红打卡点”。
“多亏了前辈的坚持!”毛支书指着清澈见底的溪水感慨。当年,村里的前辈曾带病奔走于污染源之间,甚至跳入洪水中清理堵塞的渔网,用生命守护一方水土。如今,我们接过他的雨靴,每周开展“回头看”巡查,确保治水成果长效巩固。
脚步延伸之处,亦是乡村振兴的蓝图。依托“强村公司”模式,与文旅企业合作打造鲤鱼滩露营基地,去年国庆期间游客如织,村民的油炸馃摊位日均收入超千元。我曾参与协调土地流转、老房收储等难题,如今看到废弃校舍变身“星空泡泡屋”,深感每一步跋涉都值得。
鞋底沾满泥土,心中装满责任。从老旧小区改造到“燕山红色遗址”修缮,从网格化治理到集体经济破百万元目标,我扎根基层,用脚步丈量民情,用实干回应期待。
暮色四合,我合上日记本,窗外的街灯次第亮起。在天马街道,每一页民情档案、每一场政策宣讲、每一寸土地变迁,都是我们写给时代的答卷。“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未来,我将继续以一点一滴的付出,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不平凡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