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浙江画水:“山旮旯”里蹚出致富路

浙江省东阳市画水镇人民政府 楼姗珊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浙中群山叠翠处,东阳江水蜿蜒如练,画水镇便静卧在这片青绿之间。晨雾未散时,竹林深处的篾匠已借着天光剖竹成篾;日暮炊烟起,稻田边的咖啡馆仍飘着麦香与笑语。曾经,这里是外人眼中的“山旮旯”,如今,这片土地却以跃动的脉搏,书写着乡村振兴的传奇。竹篾翻飞,织就千年传承;锄头落下,叩响振兴之声。一条从“闭塞”到“共富”的路,正在青山绿水间徐徐铺展……

“山旮旯”走来“土专家”

在浙江金华东阳市画水镇,群山环抱间,一栋老旧的民房里,74岁的老篾匠正专注地编织着一盏鱼灯骨架。竹篾在他布满老茧的指尖翻飞,仿佛在跳一支无声的舞。这双手,曾编过竹席、花篮,却在三年前被非遗传承人“点石成金”——从传统竹编匠人转型为“许宅花灯”的骨架编织师。“许宅花灯”是当地传承数百年的非遗技艺,但一度因市场需求萎缩而濒临失传。直到“85后”返乡小伙接过接力棒,将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融合,设计出鱼灯、鳌鱼灯等新潮款式,让这项老手艺焕发新生。返乡小伙子创办的共富工坊,不仅吸引了许太春这样的老篾匠“重操旧业”,还吸纳了返乡青年、转行村民等,形成了一条从设计、制作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土专家”支好“发展招”

“85后”返乡小伙的创新,不仅在于技艺的改良,更在于模式的突破。他将花灯制作拆解为“竹编骨架、棉布裱糊、手工绘画”三大工序,分工协作提升效率。为拓宽销路,他敏锐捕捉汉服文化热潮,推出古风鱼灯,年销量突破千盏,产品远销北上广。而在画水镇的另一个角落,乡贤陆某则以另一种方式助力乡村振兴。这位80岁的企业家,坚持为全镇70岁以上老人发放慰问品,从大米到棉被,累计惠超十五万人次;通过资金扶持、技术共享,带动村民开办绣花厂、织布厂,让传统手工业成为增收新引擎。“土专家”们的“发展招”,既是对传统的坚守,也是对市场的精准洞察。他们用智慧将“山旮旯”的资源转化为发展的动能,让老手艺与新业态碰撞出火花。

“发展招”结出“美丽果”

在画水镇,一场关于“美”的变革悄然发生。曾经,这里的田间堆满废石料、塑料薄膜,村庄虽整洁,田园却杂乱。村民老陈的农家乐因“风景不美”门可罗雀,投资几近打水漂。转机始于土地流转与生态整治——村里将千亩零散农田统一规划,清理垃圾、改造旧农具为艺术品,废弃水塘变身垂钓馆,粮食加工厂改造成咖啡馆。田间道路铺上彩色沥青,划分骑行道与慢跑道,稻田旁增设观光小火车和文创取景框,村庄内外焕然一新。如今的画水镇,稻田如绿色海洋,油菜花与紫云英点缀其间,游客络绎不绝。村民潘某自豪地说:“城里公园哪有我们这儿开阔!”生态美带动产业兴,水稻通过规模化种植和品牌化销售,价格翻倍;研学基地、电商中心相继落地。

“美丽果”蹚出“致富路”

“不出家门靠手艺就能赚钱!”泥瓦匠陆枝涌在共富工坊重拾篾匠手艺,旺季日收入超百元;村里大户的儿子放弃外地油漆工工作,返乡为花灯上色,父子俩月收入合计近万元。共富工坊年营收突破百万元,带动从业人员增收致富,订单高峰期还需聘请零工赶制。与此同时,生态旅游的“美丽经济”同样可观。观光车穿梭田间,游客体验挖泥鳅、户外挑战赛,采摘节、文化节轮番登场。村民从“靠天吃饭”变为“吃生态饭”,一产融合三产,形成“农业公园+文旅+电商”的多元增收模式。这条“致富路”,不仅是收入的增长,更是信心的重塑。曾经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村庄重现生机。

“致富路”架起“鱼水情”

画水镇的振兴之路,始终流淌着党群同心、乡贤反哺的温情。共富工坊在党组织牵线下,小镇与镇域内学校合作开发非遗课程,年接待研学近万人次,让花灯从“收藏品”变为“活文化”。同时,镇党委、政府则通过整合部门资源、统筹资金投入,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后盾,通过成立乡村振兴指挥部,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美丽河湖”等项目整合规划,避免重复建设,建成集种植、观光、休闲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公园。通过一体治理,小镇摇身一变,成为乡村旅游的热土,成为近年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缩影。

发布人:12371网友djwpcu 发布时间:2025-4-23 08:39 收藏 阅读人次:1431

初审:高朗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