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规划》擘画了农业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明确提出以“千万工程”为引领,推动粮食安全、科技创新、经营体系优化、产业升级、国际合作与城乡融合六大核心任务。广大党员干部要学用“千万工程”,找准破解“三农”问题的金钥匙,不断绘就农业强国新篇章。
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夯实农业强国根基。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规划》提出,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头等大事,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筑牢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物质基础。“备豫不虞,为国常道。”广大党员干部要立足“粮食安全”,构建“全链条、全周期、全要素”的保障体系。一方面,强化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守牢18.65亿亩耕地和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通过土壤改良和生态修复技术,打造“藏粮于地”的硬支撑。另一方面,深化科技赋能粮食生产,推广智慧农业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实现精准播种、智能灌溉和灾害预警,推动粮食产能向“藏粮于技”跃升。同时,要优化储备与流通体系,完善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推广低温储粮、气调仓储等技术,降低储粮损耗,构建“产购储加销”协同联动的供应链,确保“中国饭碗”端得更稳、装得更满。
激活科技创新“动力源”,锻造现代农业实力。《规划》提出,以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为引领,以产业急需为导向,加快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推进重大农业科技突破,以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进农业强国建设。农业科技装备创新是突破资源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广大党员干部需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生态。一方面,推进生物育种、智能农机、数字农业等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农业机器人、无人机植保、无人驾驶农机等装备规模化应用,实现“机器换人、数据换脑”。另一方面,加快数字技术与农业深度融合,建设农业物联网平台,推广“云端种田”“智慧农场”等新模式,通过大数据分析优化生产决策,让“数字触角”延伸至田间地头。同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培育“数字农匠”和“科技特派员”队伍,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完善经营体系“新机制”,激发乡村振兴活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是联结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桥梁,要以制度创新释放要素活力,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经营主体高质量发展,构建多元化、集约化、社会化的经营格局。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健全土地流转价格形成机制和风险防范体系,推动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家庭农场、合作社、农业企业协同发展,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实现风险共担、收益共享。三是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等生产托管服务,降低农户生产成本,提升全产业链组织化程度。通过“小农户融入大产业”,让农民从“单打独斗”转向“抱团发展”,共享现代化红利。
答好城乡融合“和美卷”,绘就共同富裕图景。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二元结构、实现均衡发展的根本路径。《规划》提出,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把更多资源力量配置到产业就业上,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广大党员干部需以要素融通与制度创新为核心,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促”的发展格局。要推动资源双向流动,引导城市资本、技术、人才下乡,激活农村土地、生态等沉睡资源。要建设城乡产业协同平台,发展县域经济,培育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载体,促进产业链城乡分工协作。要推进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农村交通、教育、医疗网络,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让农民享有与市民同质的“品质生活”。通过城乡“美美与共”,实现从“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