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6日出版的第8期《求是》杂志发表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重要文章《加快建设文化强国》。文章指出,建设文化强国,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事关中华民族复兴大业,事关提升国际竞争力。
“凤冠珠闪烁,螭带玉玲珑”,秦砖汉瓦再现辉煌历史,敦煌壁画回放文化之盛,三星堆一醒惊天下……馆藏瑰宝是祖先留给华夏儿女的财富,其中承载着奔腾的源流和炽热的情感。广大党员干部要守正创新,不断拓展“文化半径”,把“山海古韵”融入日常生活,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火出圈,与人民群众一起画好文化强国建设同心圆。
存历史记忆,扩“文化半径”,保护修复留古朴颜值。保护文化遗产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只有保护好、修复好文化遗产,才能更好地传承历史文脉。广大党员干部要把馆藏瑰宝当成挚友,切实扛起守护之责,以一步一印的“深脚力”联动相关部门、走访相关地域,在实地考察、资料剖析、问卷调研中细心建立馆藏瑰宝统计数据库,完善馆藏瑰宝“身份证”,做好馆藏瑰宝保护工作;还要借智现代化智能科技,在守住馆藏瑰宝“颜值”“古韵”的前提下做好修复、还原工作,以“坚持保护第一,传承优先,合理开发”的理念不断拓展博物馆的“文化半径”,让更多人愿意走入博物馆,与历史、文化来一场走心对话,从而助力馆藏瑰宝可以影响得更广泛、更深远。
撷文明星辉,创“新型业态”,鼎新革故显活跃风貌。对历史文化最好的保护,是融入日常生活,成为生活所需。博物馆发展至今,其职能不仅仅是“历史的储藏室”,更是了解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从“数字敦煌”的惊艳亮相到三星堆举办的数字展,从VR模拟实现与古人的“直接对话”,到一个个国潮品牌、文创产品登台,馆藏瑰宝在与现代科技碰撞的过程中,都保留了最闪耀的文明星辉。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广大党员干部要在“博物馆+”上多下功夫、做文章,聚焦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持续提升“文化输出”能力,以一脉相承的“文化内核”为素材库,推动馆藏瑰宝呈现出不同方式的艺术成果,产出类似《长安三万里》《唐宫夜宴》《国家宝藏》《只此青绿》这样的优秀作品或节目,推动博物馆文化与旅游、教育等领域相融合,形成新业态,真正走出一条“古今对视”“古为今用”“与古为新”的融合之路,真正让实现古籍的文字“活起来”、让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彰东方浪漫,谱“时代新韵”,与时俱进显自信气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同全球各地的文化交流,共同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回顾过往,中华文明海纳百川、兼容并包,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从冬奥会到成都大运会,再到杭州亚运会,中国元素向全球展示了古老东方文明与当代艺术风情的交融之美。要想“馆藏瑰宝”走出“展馆”走上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广大党员干部要秉持开放兼容的文明观,深耕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不断挖掘具有东方色彩的“故事母题”、解锁具有中式特色的“话语逻辑”、探寻带有深邃文化的“叙事脉络”,用“馆藏瑰宝古韵”不断融通时代发展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将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文物以全新的形式向全世界精彩展示,在国际舞台上与时俱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助力“出圈”“出彩”的传统文化涌入“时代长河”,在更大更广阔的舞台上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