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规定》以制度之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清”动力,以纪律之尺为基层治理校准“廉”坐标。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须蘸初心之“墨”,“廉”字起笔,明方向、立规矩、正风气,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书写廉洁履职的答卷。
“廉”字起笔勾画信念基线,锚定政治方向不动摇。《规定》开宗明义,要求农村基层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政治要求,更是行动指南。要将思想淬炼作为筑牢信仰之基的必修课,常修为政之德,将“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转化为抵制“微腐败”的思想定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在日常工作中,要以《规定》为准则,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将廉洁自律的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增强“三农”情怀与为民服务意识。以党章党规为修身之本,以群众期待为干事标准,在“人情”与“原则”的交锋中站稳立场,在“小利”与“大局”的权衡中守住底线,让清廉之风吹散“蝇贪蚁腐”的阴霾。
“廉”字起笔标定行为经纬,严守纪律红线不越界。《规定》以“负面清单”形式划出八大领域廉洁履职禁区,从惠农资金发放到集体“三资”管理,从工程项目监管到村级选举纪律,每一项规范都直指群众关切的痛点与廉政风险的焦点。这要求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既要做政策落实的执行者,更当成为纪律规矩的捍卫者。在涉农资金使用中恪守“一分一厘惠民生”的准则,在土地流转、宅基地审批等敏感领域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公正,在作风建设中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痼疾,以制度为尺丈量行为,以规范为镜检视初心,将纪律规矩挺在前面,做到决策有依据、执行有程序、监督有痕迹,才能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廉”字起笔绘制监督网格,校准制度标尺不留隙。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执行的保障在于监督。构建起党内监督与群众监督贯通、传统手段与数字技术融合的立体化监督网络,有助于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须主动适应“监督常态”,摒弃“山高皇帝远”的侥幸心理,习惯在“探照灯”下履职,在“显微镜”中用权。要深化村务公开,畅通群众监督渠道,积极配合巡察审计,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接受组织检视;要善用数字技术赋能监督,使集体资产监管、工程项目跟踪等环节更加透明高效,实现监督效能与治理水平的双重提升。要以“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自觉接受监督,将组织严管视为最大关爱,把群众监督当作最好镜鉴,在监督常态中涵养慎独慎微的政治品格。
“廉”字起笔紧扣担当注脚,砥砺奋进之志不懈怠。《规定》既强调“严管”,也注重“厚爱”,通过问责提级审核、澄清正名等机制,为担当者撑腰、为实干者护航。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当以“廉”促“勤”,将纪律约束转化为攻坚克难的动力。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长远,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落实。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中保持战略定力,杜绝急功近利的“形象工程”;在化解群众矛盾时坚守法治底线,抵制“和稀泥”式敷衍塞责;在急难险重任务前彰显先锋本色,以“自身正、自身硬、自身廉”的姿态,带领群众蹚出致富新路,确保“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要求落到实处。以“铁肩膀”扛起民生重担,用“绣花功”织就发展蓝图,让履职担当成为乡村振兴的最强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