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驻村札记:从“小学生”到“新农人”的蝶变

四川省高县自然资源规划局 高县来复镇人民政府 曾福刚 张恩杰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暮春花谢燕归来,桃李成荫中春天愈发浓丽。站在村委会的院坝里,回想这几年的驻村时光,给予我最坚实成长的是甘当“小学生”的理念。不懂就问、不会就学,诚心把乡亲们当老师,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上好土话课、调解课、劳动课,在农机轰轰、犁耙水响的农事声里慢慢成长,我渐渐从五谷不分的一介书生变为熟悉农事的新农人,在细皮嫩肉到胼手胝足的磨砺中,真正懂得了“人生在勤,勤则不匮”的朴实道理,实现了人生的宝贵蝶变。

在房前屋后的土话课上,读懂乡亲们的急难愁盼。常听书面语的耳朵,一开始听不懂群众口中的土话,但随着我的驻村笔记越来越厚,一句句特殊土话被我破解:张大娘说“磨子压到了手上”是屋后阳沟排水刻不容缓的急,李大爷说“脚后跟朝北”是山上茶园的路难走,刘二哥说“绸子揩屁股”是坡地缺水让他愁死了,王三姐说“癞格宝上墙”是送医上门“巴不得”的盼……过了语言关,才有资格话桑麻。在房前屋后的土话课上,乡亲们用生动形象和充满智慧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急难愁盼,也正是这些土话启发我,群众的渴望不在纸上谈兵中,而在衣食住行的现实里。驻村干部一定要带着聆听的耳朵,像“小学生”一样主动请教、认真求教,才能知民心、察民情、懂民意。

在群众矛盾的调解课上,掌握解心结的情理方法。村里调解室泛黄的木桌,是我在基层最特别的课桌。彭家和袁家因土地纠纷已经积怨十数年,双方都不肯退让。前两天我请两家来调解,彭大叔撂下话:“其实我争的不是这块地,而是一口气!”袁老伯抽着烟说:“争田争地争不饱,让理让情让心胸。”看着地上的烟头,我想起刚到村上时在村支书家包饺子的情景。于是我打开思路,请他们两家人一起包饺子吃。新鲜饺子出锅后,彭大叔端着碗说:“其实我家土鸡做成的鸡汤饺子,味道更香!”袁老伯补话说:“蘸水要用上我家的木姜子才好吃!”我顺着话说:“土鸡加木姜子蘸水且不是更香!你们两家和(合)在一起,就完美了!”“是嘛、是嘛!”彭大叔和袁老伯同声应道。终于双方握手言和,在调解协议上摁下了红拇指。这事让我明白,矛调解纷要靠苦口婆心,也要靠开动脑筋,讲情说理才是化解矛盾的金钥匙。

在田间地头的劳动课上,交出群众认可的实干答卷。春耕的水田里,老支书带着我插秧,教我退步插秧法的诀窍,看似不断后退的脚步,起水入水之间脚背绷直是关键,不然泥水就要涌倒新秧;夏日烈阳灼人,我和村组干部到户走访,开展防返贫监测摸排,晒黑了脸庞,晒亮了群众信任的目光;金秋的打谷场铺稻穗,新米的香味随着草屑粘满了全身,看着春天播种下的希望变成现实,内心的成就感满满当当;腊月文体中心的坝坝会人声鼎沸,我和村民们围坐一起,讨论着家长里短,也收集大家新一年对乡村振兴的热切期望。乡亲们笑着说:“这娃儿的鞋底磨薄了,为人处事就厚实了。”真诚的话语让我懂得了“人生在勤,勤则不匮”的朴实道理,群众的认可不在纸片材料堆里,而在春种秋收中,那一张张笑脸和一垄垄绿了又黄、黄了又绿的田野里。

发布人:感恩有您 发布时间:2025-4-24 11:21 收藏 阅读人次:2866

初审:楚搴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