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王宇的新农人之路始于一场“跨界”选择。2014年从生命科学专业毕业后,在成都创办了科技公司,团队规模突破200人,每年营业收入超4000万元。2021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四川绵竹人,返乡时目睹玄郎村十年如一日的落后面貌,他萌生出强烈的反哺之情:参选玄郎村村干部。王宇坦言:“乡村振兴需要既懂土地又有新思维的人!”从基层干起,他逐步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村书记,用商业智慧与乡土情怀书写着新时代的“山海情”。
废墟涅槃:帐篷经济激活文旅新业态
站在龙门之巅一号公路观景台,眼前是错落有致的帐篷营地。谁也想不到,这片5·12地震后废弃的荒谷,如今成了每年接待10万余人次的网红营地。“我们抢抓贯通龙门之巅一号公路的机遇,村集体流转145亩林地,通过党建引领、多元参与、商业运营、共享共建的方式,打造出龙门之巅玄郎溯溪营地生态旅游项目。”王宇介绍,玄郎村探索“项目发展要集众智、项目用人要优先本村、项目运营要接受监督”的原则,定期召开“有事来协商·院坝协商”议事会,引入专业运营团队合作建立了“保底租金+营业额分成”利益联结机制。目前,营地实现创造营收100万元,带动35人就业,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王宇以商业思维整合资源,让玄郎沟彻底地从“穷山沟”变为“网红打卡地”。村民老李感慨:“这条沟18年没有这么热闹过了!”
指尖振兴:银发族居家编织共富密码
“张婆婆,您这月又领了1200元!”在村党群服务中心,72岁的张婆婆收到劳务报酬时笑逐颜开。针对留守人口较多的现状,王宇建立“银发人才”培育机制,组织老年人成立技术传授小组,开展“老带新”培训10余场次。同时,他搭建“居家工坊”,与成都社区合伙人榆予暖手创工作室达成邻里家空间赋能战略性合作,为20余位留守老人提供钩针编织等就业岗位;他对接四川圣祥食品有限公司,为近50位65岁以上老人提供辣椒筛选灵活就业岗位,每天老人们在家就能挣30元左右。目前,玄郎村已有百余位老人实现“家门口就业”,通过电商渠道销售到成都等地,月均增收超1000元。王宇破解了老龄化村庄的就业困局,更探索出“技艺传承+居家就业+电商助力”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点绿成金:生态赋能铸就品牌金钥匙
“玄郎蜂蜜收购价翻倍了!”村民奔走相告的喜讯,源自王宇实施的生态品牌战略。他立足玄郎村的生态优势,将村民零散销售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玄郎沟农产品系列品牌,提升产品销量和价值,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他带领村民发展“林药共生”特色产业,规模化种植黄精、黄连等药材,同步开发深山蜂蜜、野生菌菇、天然竹笋等特色农产品,将以山养人与以人护山有机结合,扩宽农产品集散超市、农村电商等销售渠道,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村合作社通过电商渠道销售特色农产品100余万元,带动30余户村民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正如村民所言:“以前是守着金山要饭吃,现在是抱着生态数票子。”
如今的玄郎村,帐篷营地游人如织,银发匠人指尖跃动,林下产品长势喜人,处处涌动着乡村振兴的蓬勃活力。扎根乡村的新农人王宇,怀着对家乡、对土地的热爱,通过激活沉睡资源、创新经营模式、培育特色产业,成功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实现了从“输血式帮扶”到“造血式发展”的根本转变,让玄郎村演绎着乡村振兴的精彩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