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以田埂脚印丈量初心 用泥土情怀书写答卷

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梅城镇人民政府 陈慕远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我踩着露水浸润的田埂,向村东头的稻田走去。脚下的泥土松软湿润,每一步都仿佛能触碰到大地的脉搏。远处,晨雾缭绕的农田里已有农人弯腰劳作的身影,秧苗的翠绿与晨光的金黄交织成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初到梅城时镇领导的话:“基层干部的根,要扎在泥土里;脚印,要印在田埂上。”

晨光里,田埂上的第一课

今日的任务是与农业农村办公室的同事一起走访高标准农田改造项目的推进情况。浙江省杭州市建德市梅城镇近年来以“青蓝工程”为依托,将年轻干部派驻到乡村振兴一线,而我正是其中一员。行至中和村,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撼:原本星罗棋布的零散田块已连成一片,机械化插秧机在平整的土地上轰鸣作业。同事指着田埂边的一块石碑说:“这里曾是村民老李家祖传的‘八分地’,去年他死活不同意破埂。我们磨破了嘴皮子,最后用遥感测绘技术为他家的土地‘建档立卡’,承诺流转后收益翻倍,他才松了口。”我蹲下身,指尖轻触新翻的泥土,湿润的触感带着一丝温热。同事笑道:“这土里可埋着咱梅城干部的汗水和智慧。”他的话让我想起去年参与“五好两宜”和美乡村建设时的场景——白天顶着烈日丈量土地,夜晚挨家挨户解释政策,村民从抵触到信任的眼神转变,比任何奖状都珍贵。

烈日下,攻坚中的汗水与担当

午后,我赶往古城开发指挥部。梅城镇的美丽城镇建设已进入冲刺阶段,玉带河畔的攻坚工作正如火如荼。推开指挥部的门,党政办主任正伏案整理材料,眼下的乌青透露出连日加班的疲惫。“昨晚又熬到凌晨?”我问。她摆摆手:“这不算什么,老卢昨天还在拆房现场盯到半夜,雨淋得浑身湿透。”话音未落,手机响起——是纠纷调解组的叶树坤,他留在镇上处理一户家庭遗产纠纷。“群众的事耽误不得。”他总这么说。这样的故事在梅城并不罕见。去年防汛期间,应急消防管理站的施品鹏带着我们连夜巡查山塘水库,暴雨中赤脚蹚过齐膝的泥水,只为确保每一处堤坝安全无虞。那一刻,我真正明白了何为“脚沾泥土,心系民生”。

暮色中,灯火里的温情与坚守

傍晚,我随“青蓝好声音”宣传小分队到社区开展“六个一”实训任务。社区干部老章正在调解一户邻里纠纷,双方因宅基地界线争执不下。老章不急不躁,掏出卷尺实地测量,又翻出十几年前的规划图比对,最终用数据和耐心化解了矛盾。“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唯有以心换心。”他总结道。这话让我想起“青蓝夜校”上的教导:“干部要‘张口能说、起身能干、提笔能写’,但最重要的是‘俯身能听’。”夜色渐深,镇政府大楼的灯光依旧零星亮着,办公室的窗户透出暖黄的光,我与同事们还在修改下周“更·上青年”趣味运动会的方案,我回想起刚入职领导的劝导:“年轻干部既要扛得住压力,也要留得住温情。”

星光下,泥土中的收获与感悟

下班归途中,我绕道稻田。月光如水,秧苗在夜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诉说生长的秘密。耳机里循环播放着村民老李白天发来的语音:“小陈,我家那亩田今年的秧苗长得可旺咧!多亏了你们……”这一刻,所有的疲惫烟消云散。基层干部的初心,或许就藏在这田埂的脚印里——是征收户签约时紧握的双手,是防汛夜巡时泥泞的裤腿,是调解纠纷时沙哑的嗓音,更是村民笑容里那份沉甸甸的信任。

发布人:陈木头 发布时间:2025-4-25 09:00 收藏 阅读人次:1379

初审:邱莫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