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2024—2028年)》,为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锻造过硬党员队伍提供了坚实保障。党员教育培训作为党的建设基础性工程,必须紧扣新时代脉搏,以需求导向、形式创新、成果转化为“三维坐标”,推动教育培训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赋能跃升,为党员队伍注入源头活水。
锚定需求导向,推动供给与需求同频共振。党员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源于对需求的精准把握。新时代党员教育既要全面把握党中央对党员队伍建设的整体要求,更要深入基层倾听党员心声。当前,党员群体结构日趋多元,思想认知、职业特点、成长诉求差异显著,因此,必须坚持问需于党员、问计于实践,通过问卷调查摸清共性需求、座谈走访捕捉个性痛点、数据分析研判趋势变化,构建需求图谱。比如,针对机关党员理论素养较高的特点,需侧重政策解读的深度和战略思维的培养;面向农村党员则需聚焦乡村振兴实务、基层治理创新等实用内容;“两企三新”党员更需强化党建引领与企业发展的融合路径。此外,对青年党员要善用新媒体技术破解“代际壁垒”,对流动党员需依托云端平台化解“时空矛盾”,对年老体弱党员则可采取送学上门传递组织关怀,不断以分众化思维细化课程菜单,以定制化服务实现“精准滴灌”,让教育供给与党员需求同频共振、同向发力。
推动形式创新,促进教学与兴趣双向奔赴。新时代党员思维活跃、视野开阔,必须构建理论夯基、实景赋能、实践提质的立体化教学体系,让教育既有“党味”又有“鲜味”。理论课堂要善用互动式教学,激发思辨活力;实景课堂可依托红色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课堂,借助VR技术还原历史场景、通过“时空对话”增强情感共鸣;实践课堂则需深入田间地头、项目一线,以“现场答辩”“攻坚擂台”检验学用转化成效。同时,要强化党员主体地位,创新“轮值主讲”“案例众筹”等模式,让参训者成为主动创造者。比如,围绕基层治理难题开展“沙盘推演”,组织党员以“项目路演”形式“竞标”民生实事,在思维碰撞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教育形式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持续点燃党员学习热情,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深层转变。
聚焦成果转化,实现学习与实践深度融合。党员教育培训的最终价值在于学以致用。学习成果要真正融入实践、推动工作。破解这一难题,要构建训前定标—训中跟踪—训后评估的全链条闭环机制。训前要建立“目标清单”,结合党员岗位职责、区域发展重点量身定制学习任务;训中需嵌入“跟踪问效”,动态掌握学习成效;训后则要搭建“实践考场”,将课堂延伸到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项目攻坚等一线战场,以“党员领办项目”“民生实事擂台赛”等载体推动学用转化。同时,需完善“成长档案”,通过群众满意度测评、服务成效比对等多元维度评估转化效果,形成学习—实践—反馈—提升的良性循环,不断彰显新时代党员教育的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