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党员干部要讲好“家国故事”,以“小家”之基筑“大国”之梦;讲好“家庭故事”,以和美家庭共绘和谐社会图景;讲好“家风故事”,以好家风涵养清正党风政风。
丹心从来系家国,以赤子忠心讲好“烈士之爱国也如家”的家国故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中华文化历来主张家国同构、家国一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家国情怀已经融入血脉,成为薪火相传的精神传承。从“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的于谦,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再到“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的董必武,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舍生忘死,生动诠释“先大家后小家、为大家舍小家”的深刻内涵。党员干部应心怀“国之大者”,践行“行之实者”,将对家人的“小爱”升华为对国家的忠诚、对人民的“大爱”。要把家国情怀刻写在工作实践中,用心用情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力所能及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破解基层治理“中梗阻”难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躬身践履、不负人民的实际行动彰显家国情怀和爱国爱家担当,让“家国”故事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家庭和睦万事兴,以脉脉温情讲好“和和美美一家亲”的家庭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温馨和睦的家庭是党员干部干事创业、奋勇前行的坚强后盾。当党员干部奋斗在乡村振兴的田间地头,在科研攻关的实验室里,在抢险救灾的基层一线,背后总有家人温情脉脉的守望和牵挂。《礼记》有云:“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一方面,党员干部在家庭中有多重身份,要主动承担起家庭责任:身为父母的子女,要尚孝慈、尽孝道;身为子女的父母,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作为伴侣的另一半,要相濡以沫、互敬互爱。可用“饭后的闲话家常”“周末的亲子陪伴”等家庭活动增加情感投入,避免因角色缺位引发情感疏离。另一方面,党员干部要注重家庭文明建设,积极传播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带动家庭成员共同营造“和美”家庭,用“小家庭”的幸福安康共建“大社会”的和谐安定。
家风传承继世长,以正心明道讲好“临大利而不易其义”的家风故事。“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从孔子的“庭训”、颜之推的《颜氏家训》、袁黄的《了凡四训》,再到毛泽东的“四不主义”、周恩来的“十条家规”等,中华民族代代相承的家教家训中蕴含着薪火不息的深刻内蕴,固化为家族成员的行为规范和处事风格。党员干部的家风,关系着党风政风,体现着作风。从近些年查处的腐败案件来看,如果家教不严、家风不正,便极易造成“全家腐”“家族腐”。党员干部要带头传承和培育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既要身体力行也要言传身教,在“柴米油盐”中坚守原则,做到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在管好自己的同时,也要抓好“枕边风”“耳边风”的廉洁教育、提醒警示,避免因“疏于治家”导致对家人“失察失管”。要始终坚持公权公用,打破“清官难断家务事”的藩篱,织密织牢家庭“护廉网”,努力涵养向上向善的新时代家风,让良好家风汇聚成社会清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