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河南省登封市大金店镇李家沟村已两月有余,每当夜深人静时,村里灶膛的柴火声、菌棒的窸窣声、孩童的读书声总在耳边回响。驻村任职三年,这片土地教会我的,远比我能给予的多。那些与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日子,那些在挫折与希望中反复淬炼的时光,都化作我生命里最珍贵的养分。
此刻提笔,不仅是为了记录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为铭刻这段让我脱胎换骨的心灵之旅。
菌棚里的“定心丸”:生长与蜕变
“宋书记,这白花花的菌丝真能变成金疙瘩?”两年前那个寒冷的春夜,我和生产队长老曹守着第一棚菌棒,像等待新生儿降临般忐忑。那时,为了发展集体经济,我三次往返省农科院,两次邀请专家实地考察,决定在李家沟村发展菌菇种植产业。
记得首批菌棒因湿度失控全部发霉时,老曹蹲在棚角眉头紧锁。我和老曹组织种菇群众召开技术分析会,带领技术骨干前往邻市取经,回来后立即改良了通风系统。当雪白的平菇破袋而出,老曹喜极而泣。
如今,31座菌棚列阵山间,合作社年产值突破500万元,带动40多名群众增收致富。
在无数个与菌棒相伴的深夜,我逐渐领悟:每一根菌丝都在默默编织着致富的梦想,我们的工作就是为它们创造合适的生长环境。这多像我们的乡亲——他们缺的从来不是勤劳,而是一个破土而出的机会。
镜头前的“新课堂”:破壁与重生
随着平菇一茬茬丰收,销路成为头等大事。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网上看到直播卖货,一个大胆的念头突然在脑海中迸发出来,“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网上卖货?”我主动联系市商务局,争取到电商培训扶持资金。
直到现在,范大姐首播的场景仍然历历在目。第一次面对镜头,她脸发红、手发颤,紧张得半天都说不出一句话来,直播间的观众始终在个位数徘徊。为了帮她克服心理障碍,我每天陪她练习产品拍摄技巧和直播话术;为了打通物流渠道,我跑遍了市里大半的快递网点,最终谈下了最优惠的寄递价格。
如今,她已能对着镜头侃侃而谈:“老铁们看这羊肚菌,伞盖饱满得像小斗笠!”去年“双十一”期间,2000斤菌菇通过快递发往全国各地。离任时,范大姐拉着我的手迟迟不肯松开,她的眼里跳动着两团火,那是被点燃的自信在燃烧。
电商之路让我深刻认识到:乡村振兴不是简单的技术输入,而是思维方式的革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激发内生动力才是长久之计。
学堂外的“百灵鸟”:守望与传承
春妮的蜕变最让我动容。那个总是躲在人后的小女孩,如今能在“振兴学堂”的舞台上朗诵自己写的诗:“菌棚是云朵,手机是翅膀,教室里的灯光照亮远方……”
一年前,为了帮助李家沟村的孩子们开阔眼界、丰富课后生活,我和曾经当过代课老师的李姐简单一合计,利用废弃村部办起了“振兴学堂”。每逢节假日、寒暑假,李姐都乐此不疲地给孩子们辅导作业,我和两名驻村队员也抽空教授孩子们书法、音乐、绘画等知识。
看着孩子们越来越开朗、越来越自信,我更加明白:驻村帮扶要有“栽树人”的远大胸怀,我们点燃的每一盏灯,都可能照亮一个孩子的人生道路。这种改变或许缓慢,但必定深远;这种影响或许无形,但必定永恒。
回望三年,乡亲们教会我的,远比文件上更加深刻:帮扶不是施舍,而是唤醒;不是替代,而是赋能。那些在菌棚里流淌的汗水,在直播间绽放的笑容,在教室回荡的书声,正在新时代的田野上谱写出最动人的拔节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