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坚持开门教育,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评判。广大党员干部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通过开门教育察民情、纳民意、聚民智,在问需于民、问效于民、问计于民的生动实践中,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见行见效。
开门察民情,让群众反馈成为作风症结的“听诊器”。“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作风问题藏在哪里、痛在何处,群众感受最直接、观察最真切。办事窗口前的等待时长、街头巷尾的闲谈热议、田间地头的评价诉求,都是作风建设最真实的“晴雨表”。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走下去”和“请上来”相结合,一方面,用好“四下基层”传家宝,躬身下沉到矛盾多、情况杂、意见大的基层一线,在群众的牢骚话、家常话、苦水话中精准捕捉作风问题“病灶”;另一方面,搭好广开言路“连心桥”,依托座谈交流、热线电话、意见信箱等多样化渠道,深察实情、广听真言,确保问题高效归集、民意及时响应,为下一阶段的猛药去疴、刮骨疗毒提供精准靶向。
开门纳民意,让群众满意成为作风整改的“金标准”。“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作风改没改、改得如何,干部“自我感觉”不是标尺,群众感受和满意度才是最终的“金标准”和“试金石”。为此,必须将群众满意度置于评价体系的核心地位,围绕办事效率、服务态度、问题解决率等可量化、可感知的关键指标,让群众评价成为作风建设的着力点和风向标。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开门抓整改,主动接受群众监督,通过设立整改专栏、晾晒整改进度等方式,及时、透明地向群众展示具体举措与阶段成效,将作风优劣的评判权真正交到群众手中。同时,进一步畅通监督谏言渠道,依托“码”上举报、在线评议等便捷途径,让群众监督“触手可及”,构建指尖上的监督闭环。
开门聚民智,让群众智慧成为作风提质的“强引擎”。“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群众不仅是问题的发现者和成效的评判者,更是作风建设的智慧源泉与骨干力量。唯有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方能化“要我改”的外力驱动为“我要干”的内在自觉,推动作风建设常态长效。广大党员干部要善用民智化解作风顽疾,针对作风建设的深层次、顽固性问题,主动问计于民,拜人民为师、向群众学习,通过群众恳谈会、圆桌议事会等形式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总结提炼群众创造的“土办法”“金点子”,用接地气、可操作的民智民策推动作风建设提质增效。要构建共建共享长效机制, 通过培育清正社风、涵养清廉家风,引导群众在社区治理、公共服务、文明创建等具体实践中广作为、勤发力,使群众参与成为作风建设的持久动力和长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