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札记:根系深扎处 青春自葳蕤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选调生 刘双菁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清晨的十七房村,白墙黑瓦上还凝着露水,桥边的阿公们捧着搪瓷杯闲聊,我也整理好行装,开启了新一天的征程。作为一名选调生,在组织的悉心培养下,我扎根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澥浦镇十七房村已半年有余,这段时光,于我而言是从理论课堂到实践考场的淬炼,是组织以“育苗匠心”助我们在乡村振兴一线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生动注脚。

枝叶关情暖桑榆,在民生微实事中厚植为民情怀。初抵十七房村,我便将入户走访作为掌握村情民意的 “先手棋”。在走访过程中,张大爷的困境深深触动了我——子女远在外地,面对发来的视频邀请,因不会操作,老人只能对着黑屏反复念叨“咋又没声了”。在我走访的村民家庭中,像张大爷这样的“数字困境群体”占比并不低,有的老人因不会扫码险些误了配药,有的因错过线上通知白跑村委会三趟。这些都让我深刻认识到,厚植为民情怀,就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心头大事。在村党组织的领导下,我们将“银龄关爱”纳入民生工程,构建“党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联合澥浦镇红十字会组建“助老先锋队”,定期开展“敲门行动”:不但开设“银龄数字课堂”,通过“一对一”实操教学,帮助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还能为独居老人提供卫生清洁、健康监测等贴心服务。当张大爷通过视频与孙子相视而笑时,我真切体会到,基层工作的温度,就在于把“民生小事”办实、把“关键小事”办好,以“绣花功夫”织密民生保障网,让发展成果更有民生厚度。

情理相融化纠纷,于矛盾调解间锤炼治理本领。基层治理,千头万绪。解决赵大爷与供电所的纠纷,是我驻村后直面的首场大考。因临时性供电中断导致的误会,让矛盾双方剑拔弩张,情绪激动的村民围住供电所工作人员理论,当我与村书记一起赶到现场时,手心已沁满冷汗。面对这一复杂情况,依托村里的“解纷小院”和“老班长话事厅”平台,村两委迅速启动“党建引领+多元共治”调解机制,我参与其中,在实践中学到了矛盾化解的“方法论”。调解过程中,我们始终秉持“以法为据、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的原则,一方面耐心倾听赵大爷一家的诉求,让情绪有出口、意见有入口;另一方面协同供电部门溯源问题,从完善应急预案、规范停电通知流程等制度层面堵漏洞、补短板。经过多次面对面协商,最终促成双方达成和解,既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又推动责任单位提升服务质效。这场“实战练兵”让我明白,基层治理既要讲清制度道理,更要怀揣为民之心,在“法理情”的融合中找到最大公约数,方能筑牢和谐稳定的基层基石。

丹青焕彩续文脉,在非遗振兴中守护文化根脉。十七房村的澥浦农民画,是镌刻在十七房村历史脉络中的文化印记,但如今,却只剩3名平均年龄60余岁的老画师仍在坚守。面对传承断层、市场受限的发展瓶颈,我们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为抓手,在保护与创新中探索“非遗活化”新路径。我和村党委成员联络澥浦镇文化站积极对接高校、文化企业,探索“非遗+文创+旅游”的发展模式。通过邀请高校艺术专业师生走进村庄,与农民画家们结对合作,将现代艺术元素融入传统农民画中,累计推出了50余种文创产品,并开设了微店,初步形成了一条从原创作品到衍生产品的完整产业链。一位年轻的画家说:“看到这些农民画,就像看到了家乡的故事。”那一刻,我更加坚定了守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初心。如今,郑氏十七房景区已挂牌设立 “非遗农民画传承基地”,并在文化礼堂中开设了农民画培训班。守护文化根脉,需要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笔,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让非遗“活”起来、文化“火”起来,才能让乡村振兴真正有底气、有灵魂。

发布人:12371网友6waxuc 发布时间:2025-6-10 08:20 收藏 阅读人次:2470

初审:霄冰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