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鸣渐起的盛夏,校园里的毕业歌悄然奏响,千万高校毕业生即将合上求学的课本,迈向人生新的考场。站在梦想启航的节点,有人向往都市的霓虹,有人钟情诗和远方,而我想对亲爱的学弟学妹说:基层不是“Plan B”,而是检验青春成色的“必答题”,这里有最鲜活的国情考卷、最生动的实践课堂、最广阔的成长空间,诚挚邀请你以考生之姿奔赴基层“考场”,用理想、担当与奋斗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答卷。
携理想之笔入场,答好初心选择题,让青春在扎根沃土中锚定方向。曾几何时,我们在课堂上诵读“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在校园里聆听“青年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那些关于奉献、担当的种子,早已在心底悄悄萌芽。基层是什么?是村口大爷递来的一碗凉茶,是田间地头随风起伏的麦浪,是社区公告栏里密密麻麻的民生清单……这里没有聚光灯,却有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没有快捷键,却有丈量初心的刻度尺。作为初入考场的毕业生,首要之务是握稳“理想之笔”,在去哪儿、干什么的选择题中校准坐标。还记得那位放弃都市岗位、扎根山区小学的学姐吗?她把“让山里孩子看见更大的世界”写成人生信条,用十年时光让琅琅书声回荡在峡谷;还记得那位投身乡村振兴的学长吗?他把专业知识揉进田间大棚,让“论文里的种子”在土地里结出硕果……他们用行动证明了理想从不是空中楼阁。广大高校毕业生当将青春热血洒向基层沃土,选择与群众站在一起,选择在泥土里摔打成长,选择把为什么出发的答案写在朝夕相处的土地上。
以担当之姿应考,答好实践应用题,让青春在摸爬滚打中积蓄能量。从课本知识到实践考场,中间隔着一道名为“担当”的应用题,它考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脚下有泥;不是坐而论道,而是起而行之。基层的实践课堂,从来都是“沉浸式”的,可能会在暴雨夜蹚过积水帮群众转移物资,可能会在田埂上蹲守一整天调解邻里纠纷,可能会在凌晨三点的村委办公室核对民生数据……这些看似琐碎的“小题”,拼凑起来便是为民服务的“大题”。还记得初入基层时,前辈教我的“三字诀”:“蹲得下”,就是放下学历、身段,把自己当成村里人,用方言唠家常、用脚步量民情;“学得进”,就是向老支书学群众工作方法,把无字之书读透;“扛得住”,就是面对急难险重不退缩,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这些成长密码,藏在每一次与群众的握手言欢里,藏在每一个项目落地的欣喜中,藏在每一次化解难题的成就感中。广大高校毕业生当把为群众办实事写成解题步骤,把破解发展难题当成攻关目标,用实际行动在基层这片土地上书写满分答卷。
怀奋斗之心交卷,答好时代综合题,让青春在逐梦征途中绽放光彩。时代的考题,从来都是“综合卷”。它既考个人能力,也考家国情怀;既考当下作为,也考长远眼光。迈入新时代,基层一线正是破解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时代课题的大考场,这里需要懂技术的新农人、善创新的治理能手、敢开拓的产业尖兵,每一个岗位,都是施展才华的舞台;每一次奋斗,都是回应时代的作答。看看那些扎根基层的青年榜样,有人用直播带货让农产品走出大山,打通“从田头到餐桌”的链条;有人牵头组建志愿服务队,让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感受到温暖陪伴;有人推动“数字乡村”建设,让大数据为基层治理赋能……他们把青春奋斗融入基层发展的脉络,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让一个个小目标汇集成乡村振兴的大图景。广大高校毕业生当以奋斗写下“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答卷,用汗水浇灌乡村美、产业兴、群众富的愿景,在摸爬滚打中淬火成钢、在服务群众中收获成长,最终交出一份让自己心安、让时代认可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