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绣工坊
四川省屏山县屏边彝族乡地处宜宾、乐山、凉山三市(州)交界处,是连接大凉山的重要门户,也是宜宾市仅有的两个彝族乡之一。全乡总面积93.88平方千米,辖5个行政村、1个社区、39个村(居)民小组,户籍人口9803人,常住人口6240人,其中彝族人口占比超六成,留守和处于困境中的妇女526人。
2024年12月,为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解决留守妇女就业难、彝绣产品销售不畅、彝族文化面临失传等问题,屏边彝族乡积极引入屏山县屏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社工中心”),通过“政府搭台+能人领衔+社工赋能”三维模式,创新搭建“彝绣工坊”“云上绣坊”两个平台,精准定位产业培育者、资源链接者、成长赋能者三大职能,探索出“产业筑基、就业带动、创业反哺”发展模式,有效串联产业、就业、创业三大环节,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带动30余名留守妇女增收近3万元,实现全产业链收入超200万元。
以“产业筑基”提供就业、支撑创业
社工中心在入户走访中发现,留守妇女闲暇时常围坐一起分享彝绣心得、交流生活点滴。她们因照顾家庭无法外出务工,只能依靠钩织彝绣补贴家用,却面临技艺无处请教、产品难以销售的困境。为破解难题,社工中心与当地党委、政府积极沟通后,决定搭建“彝绣工坊”平台,以产业培育者身份实施技能传承、生产组织、文化赋能。
社工中心开设“理论+实操”标准化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欧其妈马担任领衔能人,建立9名带头人传帮带机制,向留守妇女讲解彝绣历史渊源、图案寓意,传授平绣、锁绣等30余种针法技巧,培训人数超200人次,切实提升技能专业性。同时,将分散的居家绣娘组织为生产集群,建立“集中培训+分散生产+统一品控”的柔性生产模式,增强产业韧性。社工中心还在技能培训中宣传新政策,倡导移风易俗新风尚,联合当地社区开展文化活动42场,强化文化认同和社区凝聚力,以产业筑基有效提供就业、支撑创业。
以“就业带动”助力产业、促进创业
平台搭建后,社工中心针对妇女参与力度不高、彝绣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充分发挥资源链接者优势,组织留守妇女开展走访调研,重点发掘并吸纳具备彝绣技艺基础或学习意愿的妇女群体,经过培训后的绣娘将传统彝绣技艺与现代美学相结合,将精美图案绣于现代服饰上。积极对接周边乡村工厂订单,构建“居家接单、集中质检、物流统发”就业体系,为留守妇女量身打造“居家不离乡、增收不离家”的灵活就业模式,实现带娃、做饭两不误。
立足小凉山腹地、彝族人口众多、彝族文化丰富等特点,社工中心组织当地毕摩、刺绣、曲艺等民间艺人与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学院、屏山县职业技术学校师生合作,建立“彝绣传统纹样现代应用”设计库,推动彝绣产品溢价率较传统渠道增加达50%。同时,整合区域人才资源,组建彝族歌舞(服饰)、刺绣、乐器、毕摩等展演队伍,通过举办“阿依蒙格”、彝族火把节、彝族新年等活动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充分发掘彝绣产品的商品化、市场化潜力。
以“创业反哺”实现就业、激活产业
社工中心担当成长赋能者角色,为创业者插上腾飞翅膀,有效实现就业、激活产业。线上,“彝绣工坊”借助互联网技术,建立“需求调研、技能匹配、订单对接”闭环机制,开通“云上绣坊”云端定销模式,绣娘们可直接接受来自宜宾、成都、无锡、深圳等地20余家服装企业订单,不仅拓宽了彝绣产品的销售范围,更让普通绣娘实现了从“手艺工”到“创业者”的身份转变。线下推动屏山经开区纺织企业在当地设立乡村工厂、家庭车间,动员有商业头脑的群众在周边乡镇的龙神沟、马湖府古城、龙华古镇等景区经营起多家彝绣等特色商店、展销点。此外,社工中心还积极协助创业者开展工商注册代办、小额贷款对接等12项贴心服务,充分满足创业需求。
当晨雾漫过彝家寨子的青瓦屋檐时,绣娘们正将红、黄、黑三色丝线编织进经纬之间。每一道精准的针脚,都在将“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每一条生动的纹路,都镌刻着乡村振兴蓝图上鲜活的文化传承与锦绣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