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强调开门教育要注重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开门教育作为重要法宝,始终将人民置于心中首要位置,力促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纾民困、聚民心的实际成效。
问需于民,洞悉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民生诉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使命所系,也是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问需于民,就是要主动沉下身子、深入基层,走进工厂车间、街头巷尾,用脚步探寻民情,用真情倾听民声。有些政策实施效果不佳,正是因为缺乏对群众意愿的充分了解。只有贴近群众,才能知道产业发展中农民最关心农产品的市场销路问题,才能明白城市居民对改善社区环境卫生的迫切需求,才能了解青年群体对就业创业扶持政策的强烈期盼。广大党员干部要巧用“线上+线下”多元渠道,既要通过实地调研、民意调查等“面对面”沟通,准确把握群众诉求与期望,也要充分利用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等“键对键”方式,广泛收集社情民意。尤其要聚焦就业创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群众高度关注的领域,找准那些制约民生改善的瓶颈问题。群众关切处就是工作重点,群众期盼处就是努力方向,只有精准把握这些“真民意”,开门教育才有明确方向,为民服务才能精准施策。
问计于民,汇聚接地气、有生气、富智慧的群众良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拜人民为师、向人民学习,放下架子、扑下身子,接地气、通下情。”人民群众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无穷的智慧,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古有郑国渠的修建,得益于民众智慧,成就了关中沃野;今有脱贫攻坚中的诸多成功案例,依靠群众力量和智慧,实现了贫困地区的华丽转身。问计于民,就是要相信群众的创造力,依靠群众的智慧,把群众视为政策制定与工作推进的“智囊团”。广大党员干部要摒弃“官本位”思想,甘做群众的学生,始终秉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在谋划发展、制定规划时,广泛开展“我为发展献一策”等活动,鼓励群众积极建言献策;在项目实施、工作推进的关键节点,邀请群众参与论证、提出意见。不仅要收集分散的建议,更要归纳总结那些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的“土智慧”“金办法”,让蕴含在群众中的智慧光芒,成为推动政策完善、工作优化、发展提质的强大动力。
问效于民,书写惠民生、利长远、促和谐的民生答卷。“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工作成效如何,群众感受最深刻,也最有发言权。开门教育的成果不能只体现在文件报告和自我总结中,最终要以群众的满意度来衡量。问效于民,就是要把评判工作成效的权力交给群众,以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检验工作的根本标准。广大党员干部要善于运用群众回访、满意度测评、社会监督评议等方式,全面收集群众对政策落实、服务质量、工作业绩的真实评价和具体建议,特别要关注那些不善表达的群众的意见。要将群众评价作为检验工作成效和学习教育成果的重要依据,政策实施后,要看群众生活是否得到切实改善;项目完成后,要让群众评判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工作推进后,要跟踪问效是否形成长效机制。不能仅仅满足于任务完成、指标达标,更要追求群众认可、社会满意。同时,要强化结果运用,将群众评价与干部奖惩、晋升挂钩,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奋勇争先,推动民生工作从“短期见效”向“长期惠民”转变,努力交出一份让群众满意的民生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