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群体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做好在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工作,对于壮大党的队伍、优化党员结构、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然而,农民工工作地点流动性大、工作时间不固定等特点,为发展党员工作带来诸多挑战。要攻克这一难关,需从多个维度精准发力,打好攻坚战。
拓宽源头“选好苗”,广纳发展对象。做好在农民工中发展党员工作,首要任务是精准筛选出有入党意愿且素质优良的潜在发展对象,这就要求拓宽发现渠道、广纳人才。一方面,充分发挥村级党组织与驻外流动党组织的作用。村级党组织作为农民工的“家乡堡垒”,熟悉农民工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能够在日常走访、与农民工家庭沟通中,了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挖掘出那些在外表现优秀、心系家乡发展、有入党意向的农民工。驻外流动党组织则扎根于农民工集中的务工地,能近距离观察农民工在工作中的表现,接触他们的工作圈、生活圈,第一时间发现工作积极、品德良好、在工友中具有一定影响力且渴望向党组织靠拢的农民工。通过二者紧密配合,实现信息互通,全面掌握农民工的动态信息。另一方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平台,建立农民工信息数据库,将农民工的个人信息、就业情况、思想动态、入党意愿等数据录入其中,实时更新,为党组织及时了解农民工情况提供便利。同时,通过线上调查问卷、网络报名等形式,广泛收集农民工的入党意向,让那些身处异地、不便与党组织直接联系的农民工,也能便捷地表达自己的入党诉求,拓宽发展党员的“源头活水”。
分类培育“育好苗”,提升政治素养。农民工群体分布在不同行业、从事不同工作,个体差异较大,这决定了对其培养教育不能“一刀切”,而应因材施教、分类培育。对于从事技术工种的农民工,在培养过程中,除了开展常规的政治理论学习,如组织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精神等,还可结合其工作实际,融入相关行业的党员先锋模范案例,让他们在提升技术水平的同时,领悟党员在推动行业进步中的引领作用。对于从事服务行业的农民工,注重培养其服务意识与群众观念,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服务技巧培训等,将党的宗旨教育融入其中,引导他们在日常服务工作中践行党的初心使命。此外,针对农民工工作繁忙、集中学习时间有限的问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方式。线上,利用党建公众号等,推送微党课、党史故事、先进事迹等学习内容,方便农民工随时随地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线下,在农民工返乡高峰期,如春节、国庆等假期,组织集中培训、专题讲座、实地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活动,让农民工接受沉浸式党性教育,提升政治素养,坚定入党信念。
严格考察“捡好苗”,确保质量过硬。发展党员,质量是关键。在农民工中发展党员,要构建严格的考察机制,确保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考察内容上,坚持政治标准首位原则,全面考察农民工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政治品德和现实表现。不仅要了解其在工作中的业务能力,更要关注其在面对重大政治事件、社会热点问题时的政治立场,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品行,是否诚实守信、团结工友、热心公益等。在考察方式上,实行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双向考察。流出地党组织重点考察农民工的家庭背景、成长经历、在家乡的表现以及其亲属的政治情况;流入地党组织着重考察农民工在务工地的工作表现、思想动态、群众口碑等。双方定期沟通、综合评估,形成全面客观的考察意见。同时,引入群众监督机制,在农民工的家乡和务工地分别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深入调查核实,从源头上保证党员质量。
强化激励“用好苗”,激发担当活力。发展党员的最终目的是让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力量。对于新发展的农民工党员,要强化激励保障,激发其内生动力。一方面,给予政治激励,对表现突出的农民工党员,通过党内表彰、评优评先等树立优秀典型,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增强农民工党员的荣誉感与使命感,激励更多农民工党员奋勇争先。例如,在农民工集中的企业、工地等场所,开展“党员先锋岗”“优秀农民工党员”评选活动,将评选结果与工作晋升、奖励挂钩,让农民工党员感受到党组织的认可与重视。另一方面,注重生活关怀,党组织要密切关注农民工党员的工作生活状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当农民工党员面临工作纠纷、家庭变故、子女教育等问题时,党组织及时伸出援手,协调各方资源给予帮助,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增强对党组织的归属感,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为党工作,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为党在农民工群体中树立良好形象,吸引更多优秀农民工向党组织靠拢,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