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选调周年记:书写扎根泥土的青春故事

浙江省桐乡市选调生 姚水丰 李路顺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蝉鸣渐起,稻浪翻涌,当盛夏的暑气漫过田埂,驻村时光悄然已满一载春秋。自2024年7月踏上龙南村这片土地,从初来乍到的“青衿学子”到田间地头的“泥腿学员”,从理论书页到桑园菊海,三百多个日夜的扎根生长,让选调生民情日记里的行行字迹,都浸着泥土芬芳与为民初心。而今轻翻纸页间,我的青春故事正在乡土沃野间徐徐展开

褪去青衿染泥色,在“落地生根”中书写学习故事。初出象牙塔、脚踏乡土路时,我揣着“学业攒了满仓”的自信,想着能给基层闯荡“加把力”。然而,现实很快给了我当头一棒,课题组那些逻辑严密、精雕细琢的理论模型,到了蚕农的桑园里、菊农的花田间、村民的灶头炕沿,常常显得格格不入。这“闷棍”一挨我才猛醒,选调生的起点不在光环里,而在“乡土课堂”的入学礼上。于是,我把学历光环、知识惯性统统“打包寄存”,把自己当作“乡土课堂”的新生。我常蹲在桑树林里,向老蚕农请教“清明蚕要暖,谷雨蚕要饱”的门道,探寻桑树嫁接的独门诀窍;又爱围坐在农家小院的葡萄架下,听阿婆阿公讲述“邻里间‘让三分’,比啥都金贵”的处事智慧。同时积极投身于调解宅基地纠纷、养蚕占地等看似琐碎的“鸡毛蒜皮”之事,在一次次化解矛盾的过程中,深刻领悟“三治融合”发源地独特的处世哲学。在这片既熟悉又充满未知的土地上,在龙南村的田埂、院落与蜿蜒的水道之间,我一路孜孜不倦地取经问道。

躬身田畴砺真知,在“拔节生长”中书写蜕变故事。从初访农户时那句带着些许好奇与距离感的“你从哪儿来”,到如今熟络后乡亲们拍着我肩膀,满是热忱地道一句“好好干,在咱们村把根扎稳咯”;从曾经面对村民询问“今年蚕茧收购价补贴政策有啥新变化”时,挠着头、支支吾吾回答“这个政策……我还不大清楚”的慌张无措,到如今能主动跨步向前,在村委会亮开嗓门招呼着“要养晚秋蚕的大伯大娘都到我这儿来登记”。这看似简单的语言转换背后,是无数次心贴心促膝长谈、一件件实打实为村民办事的累积。自驻村以来,我深刻感受到“坐办公室里都是问题,走进基层去都是办法”的含义。在之后的日子里,我认真学习村“两委”班子与群众的交流之道,积极参与村中各项大小事务。从协助网格员巡查河道到参与秸秆禁烧工作,从耐心在村委倾听村民诉求到组织村里的青少年暑期活动……就这样一步步把村党支部书记助理的职责落到实处。在日复一日的躬耕实干里,那些与乡亲们共担风雨、共享喜悦的经历,正悄然雕琢着那个曾经青涩的我,“蜕变故事”的篇章在汗水浸润的龙南沃土上日益清晰。

精研民生系民心,在“精耕细作”中书写奋斗故事。曾在学术案头做课题时,习惯了“变量控制”“模型推演”的严谨范式,初入基层面对“张家水管漏了”“李家稻田缺水”这类细碎诉求,只觉课题框架难以涵盖民生百态的纷繁复杂。看到村支书与种粮大户续签流转合同时,不急不躁、推心置腹地唠着收成预期、农资成本和未来的期盼;守在台风“贝碧嘉”过境的防汛堤坝上,亲历了昼夜不歇的巡查与坚守……我豁然开朗,民生的密码,基层治理的智慧,就蕴藏在每一件看似琐碎的诉求里,凝结在每一次对群众安危和利益的真切守护中。我明白了肩头的责任与使命,基层要的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解难题、纾民困的“真把式”。于是,我利用本地人熟悉乡情的优势,主动当起了“方言翻译”和“信息桥梁”。在调解邻里小摩擦时,能听懂老人们的“话外音”;帮熟悉门路的乡亲们跑腿办手续节省时间;整理上报危房、孤寡老人信息时,心里那份牵挂也更具体了。青春的奋斗足迹,就这样踏遍龙南村的桑园、菊海、小桥流水与现代化的农业大棚,深情书写着服务乡亲们的、永不落幕的“奋斗故事”。

发布人:太阳下了有月光 发布时间:2025-7-4 08:00 收藏 阅读人次:1274

初审:向阳 编辑:亦风 责编:文小汇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