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驻村轮换正在推进,需要以“责任不悬空、规划不落空、帮扶不踏空”为靶向,用制度刚性、战略定力和创新智慧,确保乡村振兴的“接力棒”传得稳、传得远。
以“交接即交责”的担当,让责任传递不悬空。驻村轮换不是人走茶凉的句点,而是“薪火相传”的起点。一方面,要构建“老带新”传帮带机制,通过“老队员驻村日记”“帮扶经验交流座谈会”等形式,将群众工作方法、村情民意档案、项目推进难点等“隐形财富”系统化传承。另一方面,需建立责任清单制度,明确新旧队员在产业项目、民生工程、信访稳定等领域的权责边界,避免存在真空地带。制度设计更要突出严的基调。将驻村轮换纳入乡村振兴考核体系,对“交接断档”“责任悬空”等问题实行“一票否优”,倒逼各级党组织树牢“交接即交责”意识。唯有如此,才能让驻村帮扶的接力赛变成团体赛,而非个人秀。
以“规划如磐石”的定力,让发展蓝图不落空。乡村振兴最怕“新官不理旧账”,最忌“政策翻烧饼”。非必要情况下,驻村轮换必须坚守“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要强化规划的刚性约束,将村庄规划、产业布局、基建项目等纳入县级统筹,建立“规划备案—动态评估—调整报批”闭环机制,杜绝“一任领导一套思路”。同时,需完善村民参与机制,通过村情发布会、民生听证会等形式,让群众成为规划实施的监督员,防止朝令夕改损害公信力。更需警惕“数字轮换”陷阱。部分地方以“轮换”为名行“撤退”之实,导致帮扶力量断崖式下降。对此,应探索“梯次轮换”模式,保留部分骨干队员延续重点项目,确保重点工作“换人不换档”,让乡村振兴的规划图真正变成实景图。
以“帮扶不断线”的智慧,让振兴效能不踏空。驻村轮换不是“力量衰减”的拐点,而是“效能升级”的支点。要避免人走茶凉,需构建长效帮扶机制。一方面,推动帮扶资源云端共享,建立驻村干部资源数据库,将产业渠道、技术专家、政策信息等整合为“在线资源包”,实现“人走资源留”。另一方面,创新组团式帮扶模式,打破地域限制,组建跨村产业联盟、片区党建共同体,让帮扶力量从“单兵突进”转向“集团作战”。更要注重内生动力培育。将轮换契机转化为能力升级窗口,通过乡村振兴大讲堂、“擂台比武”等活动,推动新老队员在思想碰撞中激发新思路。同时,完善驻村干部“成长档案”,将帮扶成效与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挂钩,让有为者有位成为鲜明导向。
驻村轮换,轮的是人员,换的是活力,不换的是初心。只有让“轮换不轮空”成为常态,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才能在新老交替中徐徐展开,绘就共同富裕的幸福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