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基层故事

驻村札记:大巴山的泥土与星光

重庆市2024年选调生 左岚乡左岸村村支书助理 陈秀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2024年盛夏的热浪里,我第一次走进重庆市左岚乡左岸村这片被青山环抱的土地。扑面而来的,是层峦叠嶂的苍翠,更是乡亲们眼中那份沉甸甸的期盼。村支书接过我的行囊,我清晰地感知到,身上的负担轻了,心头的责任却重了。近一年的时光,从最初的陌生与忐忑,到如今能叫出许多乡亲的名字,这转变的每一步,都印在左岸的田埂山路上,刻在一次次与乡亲们的恳谈与互助里。我渐渐明白,基层这片沃土,最丰厚的养料就是群众的信任与实践的摔打。

叩问青山:在泥土中寻找希望的种子

左岸村山高林密,可耕之地稀少,传统的耕作方式难以为继。望着乡亲们面对林下经济时流露的迟疑,我深知空谈无益。在党组织的坚定支持下,一场“摸着石头过河”的尝试开始了:我自费引入250株桃树苗,这成为我叩问这片山林的“敲门砖”;为留守老人精心挑选的3000株淫羊藿苗、200株蓝莓苗,是点燃希望的小小火种。技术队的包片指导、林地流转政策的落实,让“靠山吃山”有了新路径,惠及了村里七成的脱贫家庭。从此,我的脚步更多地穿梭在烟火升腾的腊肉炕房、生机勃勃的养鸡场、醇香弥漫的酿酒坊之间。每一次蹲下身,向老师傅请教熏腊的火候、酿酒的秘方,记录下他们最朴素的诉求,都让我对这片土地的馈赠心生敬畏。那炕房里升腾的烟雾、酒坊里回荡的劳作声,是深山最动听的乐章,也在我心中埋下一个更深的愿望:让这深藏的珍宝,走出大山,焕发更璀璨的光彩。未来的路,需要标准化车间的建立、产业链的延伸,更离不开乡土能人的引领与集体智慧的凝聚。

守护星光:点亮深山里的读书灯

走访中,最刺痛我心的画面,是孩子们蜷缩在昏暗灶台旁写作业的身影。知识,是他们走出大山最坚实的桥梁。这份牵挂,化作了行动:我挤出部分工资设立了小小的激励基金,只为给那些寒窗苦读、终有回响的学子添一份祝福;牛奶的香甜、月饼的团圆,是节日里我能带给孩子们最朴素的温暖。今年高考放榜,左岸村9名学子的喜讯像山风一样吹遍了村庄。当我将饱含期许的奖学金递到他们手中时,乡亲们脸上绽放的笑容,比漫山遍野的山花还要灿烂,那眼神里,是对孩子、更是对未来的无限憧憬。我常这样告诉自己,“能看着孩子们多认一个字、多懂一个道理,甚至因此带动一个家庭的氛围变得积极向上,这份付出便有了沉甸甸的意义。”如今,党员活动室夜晚的灯光下,时常传来稚嫩的读书声。这灯光或许微弱,却是穿透深山夜色的星火,照亮着左岸通往未来的路。

心桥共筑:泥土芬芳里的师与徒

基层这张考卷,没有现成的答案,答案写在田间地头,写在乡亲们的心坎上。笨手笨脚地帮阿婆抢收苞谷,汗水浸透衣衫,阿婆递来的那碗清水,教会我什么是劳作后的甘甜;走访监测户在山上迷了路,是偶遇的老伯爽朗的笑语“娃儿莫急”,领我走出困惑,也让我懂得山路亦是心路。忘不了那个风雪天,为困难户送年货的路上电动车“罢工”,几位大伯在寒风中帮我修车;更忘不了第一次走进村企直播间,成为他们线上第一位顾客时,负责人紧握我的手,那句“信心倍增”带来的暖流。这些瞬间让我顿悟:与其说是我在服务群众,不如说是乡亲们用最质朴的方式,为我这个初来乍到的“学生”上了最深刻的一课——关于责任,关于情义,关于这片土地最深沉的力量。如今,小小的院坝成了共商村事的“议事厅”,从桃树的修剪到饮水井的修缮,乡亲们争相献策。当春风拂过山岗,看着第一批试种的桃树悄然挂上青涩的果实,我心中无比澄澈:这枝头的希望,属于每一位在这片土地上躬身耕耘、守望相助的左岸人。

大巴山用它厚重的胸膛包容着我的青涩与稚嫩。回望驻村岁月,产业的小苗破土而出,教育的星火渐次点亮,干群的心桥日益牢固,每一步微小的进展,都凝结着组织的引领、集体的汗水和乡亲们的智慧。前方的路或许仍有沟壑山峦,但我愿做一颗深埋进这片土地的种子,在组织的阳光雨露下,在乡亲们的深情厚土中,向下扎根,向上生长,静待左岸的桃李芬芳,与这片土地上可爱的人们,共同绘就属于大巴山深处的振兴画卷。

发布人:基层小陈 发布时间:2025-7-4 10:08 收藏 阅读人次:1390

初审:向阳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