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选择 进入手机版 | 继续访问电脑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学习心得

一生“光明”不老松 105岁眼科泰斗张效房

河南省开封市顺河回族区委组织部 赵玉奇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近日,由中央宣传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联合制作的《德耀中华——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仪式》播出,生动讲述了百岁医者张效房以“光明”为信仰,一生悬壶济世、鞠躬尽瘁的故事。他用八十年医者仁心守护千万患者视界,更以百岁之躯践行“活一天,贡献一天”的生命誓言,令人深受感动、肃然起敬。张效房医生身上所体现的为国分忧的担当、锐意进取的创新以及敬业奉献的坚守,值得广大党员干部学习致敬。

致敬他“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赤子担当。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出身医学世家,目睹战争的残酷,少年时期的张效房便怀揣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远大志向,要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作贡献!新中国成立后,百废俱兴,医院各科室资源短缺、技术滞后,他自告奋勇从外科来到了基础薄弱的眼科,全身心投入其中,几十年如一日,推动我国眼科学事业从落后到赶上再到超越的伟大飞跃。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张效房医生这种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的担当精神。一方面,树立志存高远的人生坐标,践行“小我融入大我”的价值追求,砥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支柱,扛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另一方面,要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主动作为,主动到西部去、到基层一线去、到祖国需要我们的各个地方去,矢志不渝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将入党誓言践行在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奋力书写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

致敬他勇于进取、开拓创新的奋斗豪情。丹心未泯创新愿,白发犹残求是辉。针对工业眼外伤致盲的世界性难题,一辆自行车、一个水壶、一袋干粮、一个笔记本是他基层调研的标配,风吹雨晒,足迹遍布河南各地,没有工具就自己动手做、没有译本就自学外语翻译、没有人才就自己培养……克服重重挑战,才有了“薄骨定位法”“方格定位摘出法”等多项技术的问世,被眼科界命名为“张效房法”,也被公认为我国对世界眼科学的两大贡献之一。正如他所说:“凡是危害眼睛的病,我们都要想尽治疗办法。”广大党员干部当学习张效房医生这种不畏艰难、锐意进取的探索精神。一方面,鼓足“偏向虎山行”的闯劲攻坚克难,拿出“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的果敢行动,树立“闯出新路子、干出新天地”的远大追求;另一方面,要敢于突破思维定式,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把创新理念融入工作实践,勇敢从舒适区走向荆棘路甚至无人区,敢为天下先,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

致敬他奉献不息、敬业致远的至诚情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活到老、学到老、奉献到老”,这就是百岁老人张效房的人生信条。从1945年大学毕业到1992年退休再返聘,他始终坚守临床一线,即便年逾百岁仍保持每周坐诊的习惯,查房时逐字逐句批改病历,深夜伏案编撰200万字《张效房眼外伤学》,将毕生经验凝练成行业“百科全书”。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张效房医生这种兢兢业业、躬耕不辍的笃行精神。一方面,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扎根岗位,以登高望远的视野把握全局,响应“时代召唤,使命催征”的号角只争朝夕,秉持“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境界笃行致远;另一方面,要时刻牢记初心使命,不计得失、默默耕耘,以赤诚之心、热忱之情无怨无悔地付出,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与先锋作用,让青春在为党和人民事业拼搏奉献中绽放芳华。

发布人:幸存者 发布时间:2025-7-4 11:49 收藏 阅读人次:2630

初审:向阳 编辑:文小汇 责编:李一画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