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鸭绿江畔,微风拂面,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草莓混合的清香。在辽宁丹东这片沃土上,一颗颗红艳欲滴的草莓正悄然成熟,它们不仅承载着农民增收致富的梦想,更见证了一个产业从“田间”走向“云端”的蜕变历程。
种好“一粒种”,激活“产才城”融合新动能
“种子虽小,可以长成参天大树;产业虽细,能够带动一方发展。”这是丹东人对草莓产业最朴实的理解。作为全国最大的草莓生产和出口基地,丹东拥有20万亩草莓种植面积,年产值超过60亿元,近10万农户依靠这一“甜蜜事业”实现增收。近年来,丹东紧紧抓住“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关键,探索出一条以草莓产业为载体、以城市资源为支撑、以专业人才为引擎的“产—才—城”融合发展新模式。
“我们不仅要种好草莓,更要让草莓成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磁石’。”丹东通过实施“归巢行动”,建立起“三级联动、全域覆盖”的工作机制,摸清在外学子底数,开展“四个一”联系服务活动,引导371名“归巢”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实现了“村村有大学生、户户有技术员”的目标。
培育“一朵花”,绽放乡村振兴新希望
“草莓要红,人心要热。”这句话在东港市小甸子镇小甸子村传得很广。国竞文,这位曾在沈阳工作的硕士毕业生,如今已是村里家喻户晓的“草莓姑娘”。她和男友卖掉城里的婚房,回乡承包了3个草莓大棚,靠着专业知识和辛勤付出,当年就实现收益60万元。“说实话,刚开始我也犹豫过,但家乡的变化让我看到了希望。”国竞文笑着说,“现在父母也来帮忙,乡亲们都说我们‘真不熊’。”
像国竞文这样的“归巢”青年,正在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这片土地。他们不仅自己致富,还积极领办合作社、创办经济实体,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拓展销售渠道,带动全村共同富裕。正如《诗经》所言:“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结出“一枚果”,书写现代农业新篇章
“科技兴农,产业强农。”走进现代化草莓大棚,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智慧农业的图景:温控系统自动调节温度湿度,水肥一体化设备精准灌溉,物联网平台实时监测生长数据……“一台电脑就可以管理所有大棚。”北国之春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道,“我们要打造集品种选育、立体栽培、展览培训于一体的草莓博物馆,让传统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在这背后,离不开一批批专业技术人才的默默奉献。杨远杰,一个从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的“90后”,在圣野浆果专业合作社研发出低温预冷促早栽培技术,使草莓提前两个月上市,每公斤售价高达200元。他带领团队累计义务指导种植户3000余次,带动从业人员2000余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正是这些扎根基层的技术人员,用知识和实践推动着产业升级。
打响“一张牌”,铺就城乡共富幸福路
“丹东草莓,甜在嘴里,暖在心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丹东草莓从“坐等收购”走向“直通全国”。2022年,“丹东—南京”草莓邮航专线开通,实现了快递行业发运省际草莓从丹东直飞全国的新突破。如今,丹东草莓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海外,成为“中国味道”的代表之一。
为了进一步擦亮这张“金名片”,丹东市人大启动了《丹东草莓产业发展促进条例》立法工作,依法保护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成立草莓产业协会,整合全市13家龙头企业资源,构建起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产业链条。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先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发展特色产业、长期稳定致富,都需要人才。”丹东正以草莓为媒,走出了一条以产引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发展之路。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颗颗草莓正成长为推动乡村振兴的“致富果”,谱写着新时代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