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共产党员网 先锋文汇随笔漫谈

致敬档案里的27岁:血色青春与那簇不灭的火

重庆市云阳县云安镇选调生 蒋毅

共产党员网来稿 打印 纠错 投稿须知 投稿
微信扫一扫 ×

写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重庆市云阳县档案馆的木柜总带着股旧纸与樟木的混合气息。晴日里,阳光斜斜切过玻璃柜面,落在那份泛黄的烈士名单上时,师韵文的名字总显得格外清晰——“云安镇,1922年生,1949年11月27日牺牲于渣滓洞”。档案纸边缘有些发脆,钢笔字迹却仍刚劲,像极了这位英雄短暂却硬气的一生。

1929年的云安镇,盐井蒸腾的白雾里总混着孩童的念书声。七岁的师韵文攥着打满补丁的书包,在龙高轩先生的私塾外徘徊过三回。先生后来在档案里写:“此子过目能诵,家贫却骨格清奇。”于是他成了先生的“半徒”,白天听课,夜里帮先生抄书抵束修。十五岁那年,先生给了他一本卷了边的《新青年》,少年在煤油灯下翻到鸡叫,指腹把“救亡图存”四个字磨得发亮。

1937年七七事变的炮声,震醒了沉睡的国土,也点燃了少年胸中的烈焰。档案中“1938年夏,云安入党”这行字,藏着个更具体的夏夜。那天师韵文刚在万天宫工人识字班教完课,盐工们汗湿的脊梁在油灯下泛着光。刘子俊把他拉到灶房后墙,低声问:“敢跟我们走一条难走的路不?”他没犹豫,攥着衣角的手沁出细汗,声音却稳:“龙先生说,读书人不能只念死书。”此后每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他往返于云安与南溪的山路,布鞋磨穿了底,就用草绳捆着走。档案里记“脚底板厚茧如铁”,那铁茧下,该藏着多少回摔跤时压进石子的疼。

1942年的万县龙驹坝,挑货担的货郎里多了个白面书生。档案写“以挑货担作掩护,日夜奔波在地下交通线”,可谁也没在档案里细说,那货担一头是针头线脑,另一头夹层里藏着油印传单;没人说他瘦骨伶仃的肩膀压着货担,走在青石板路上时,总要用袖口擦去额角的汗,生怕汗珠滴在藏情报的油纸包上。有回遇上盘查的兵痞,他掀起货担盖子笑:“老总看看?都是乡下婆娘用的东西。”指尖在颤抖,脸上却堆着货郎惯有的憨笑——这细节是后来龙驹坝的老人们回忆的,如今也收在档案馆的口述档案里。

1945年冬回白水滩保小,他教孩子们念“天地玄黄”,也教“不当亡国奴”。档案里说他“深入学生家中,历数国民党弊政”,可更鲜活的是李老汉的回忆:“师先生蹲在我家灶门前,火塘光映着他脸,说‘您家娃子该认字,更该知道为啥认字’。”他教的不只是字,是让那些在盐场背盐、在田埂刨土的人,第一次觉得日子能有别的模样。

最沉的档案页,记着1949年的夏天。6月的云安已经热得穿不住长袖,师韵文在毛坝子保小的屋檐下接到消息:“要动手了。”档案原文写“坚持将情况告知特支的刘子俊,因而耽误了自身转移时机”。没人知道他跑向刘子俊家时,是不是听见了身后渐近的脚步声;只知道被捕那天,他藏在床板下的几本进步书籍,扉页上还留着学生们歪歪扭扭的赠言。

渣滓洞的刑讯室有多苦?档案里只一句“脚杆骨被撬断仍坚贞不屈”。但同监室的难友后来回忆,寒夜里总能听见他哼着在识字班教过的歌,调子跑了,却带着股热乎气。11月27日的枪声里,这个27岁的青年倒在血泊里,口袋里还揣着半截给学生改的作文稿——那是他没来得及送出去的最后一份“作业”。

如今再看档案馆里的这份名单,师韵文的名字旁,不知被多少人用铅笔轻轻描过。云安小学还留存有那首他编的抗日儿歌,龙驹坝的山路成了研学步道,孩子们听着货郎的故事,脚底板也开始磨出薄薄的茧。档案会老,纸页会黄,但有些东西总像云安盐井的火,烧了百年还旺。就像师韵文27岁的青春,明明停在了1949年的冬天,却总能在后来者的眼睛里,看见不灭的光。

发布人:盐安轩 发布时间:2025-7-11 10:13 收藏 阅读人次:2238

初审:图南 编辑:宜倍 责编:亦风 我要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