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龙

2022年个人作品集

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誓将青春“亮”吾华:致敬“发光”院士徐叙瑢

  中国科学院院士,物理学家、发光学家徐叙瑢,因病于2022年7月12日在北京去世,享年100岁。“照亮全中国”是他毕生的愿景,他倡导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发光学研究室,组建了我国发光学会,开创了我国第一个发光学专业。

  认真学习“发光”院士徐叙瑢的先进事迹,党员干部当从中汲取踏上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烽火硝烟,辗转求学,他志在报国,誓将青春“亮”吾华。“诗书继世长,忠厚传家远”,1922年4月23日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徐叙瑢,打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却在中学时,和那个时代的许多人一样,遭逢日军侵华、国土沦丧的厄运。为继续求学之路,他辗转多地,其间目睹战火中生死离别的苦痛,“对山河破碎、国土沦丧的极度哀痛,以及对日本侵略者的无比愤恨”布满心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苦难的环境,激励起“我为报效祖国而努力学习的坚定决心”。1945年西南联大毕业的他,在北大教书的日子里,“接触到进步书籍。特别是解放以后,从共产党的形象、理论及行动中找到了真理,形成了科学的世界观,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志向。”1950年光荣入党。1951年,得到赴苏留学机会的他,“愉快地”服从党组织需要,选择将“发光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从此,将个人一生的奋斗融入让中国“亮”起来的伟大事业。面向新征程,我们也当向“发光”院士学习,始终以祖国和人民需要为需要,对待工作不挑三拣四、挑肥拣瘦,做到“我是祖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致力科研,矢志创新,他扎根大地,一心一意谋“发光”。赴苏联留学期间,徐叙瑢用半年时间攻克俄语难关,在科研之路上,他发愤图强、矢志创新,夜以继日地砥砺本领。在查阅参考文献中,他对世界著名科学家莫特的“导带电子是不可区分的”结论,产生了怀疑,为此,他并没有畏首畏尾、盲信盲从,而是通过无数次试验,在时年33岁时,向世界证明了“导带电子是可能区分的”。这一结论在国际上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为祖国争了光,为中国科学家长了脸。1955年,获得副博士学位后,即刻动身回国,数十年来,他扎根中华大地、潜心科研事业,为我国发光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科研工作最是来不得半点似是而非、马虎随意,他常讲,“研究工作要深入系统,慢慢地感觉出来,这种途径是比较重要的,创新要有非常强的锲而不舍的精神”。几十年来,他专心致志谋“发光”,大大推进了让中国“亮”起来的脚步,同时,也在“发光”事业的推进中,让自己成为一束永不熄灭的“光”。

  桃李天下,甘为人梯,他勠力青春,“化作春泥更护花”。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指出,“一个人的生命是应该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对徐叙瑢来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他一辈子最希望看到的。他始终站在国家发光学未来发展的角度,全心全意培养人才,推进“发光”事业抢占世界发光学制高点。“我们这一代人的责任,是把中国的发光学研究推向世界前沿,把青年一代带到国际比赛的起跑线上,我认为我们做到了。”他无比坚定且欣慰地说,“在未来,这些年轻人会超过我们、继续前行,而我会微笑地看着他们、欣慰而自豪。”这份甘为他人作嫁衣的奉献精神背后,是一名共产党人、一名大科学家大公无私、公而忘私的“大我”追求。星光不负赶路人、时光不负追梦人,我们当从中汲取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力量,初心不忘、使命如磐,立足岗位、精业爱岗,发扬“钉钉子”精神,奋力在党和人民期盼的事业中,一锤接着一锤敲、一茬接着一茬干,取得不负时代、不负历史、不负人民的业绩。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切有利于国家民族者,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向“发光”院士徐叙瑢致敬,向人民院士徐叙瑢默哀!

分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