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春

2022年个人作品集

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从红旗渠精神丰碑感悟“抠”动力

  巍巍太行绝壁,一渠清水蜿蜒。绵延1500余公里、缠绕在太行山间、横亘于悬崖峭壁之上、险滩峡谷之中的“生命之河”红旗渠,它的诞生靠的是干部群众用双手,靠一锤、一钎,以日拱一卒之功“抠”出的力量。回首过往,那铁锤钢钎“凿渠、抠渠”的交响和隆隆的开山炮“抠山”的声响湮没在历史深处;驻足当下,先辈们当年高亢的呐喊,仍回荡在太行山峰、回响在红旗渠儿女心中。踏上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广大党员干部当从红旗渠精神丰碑感悟“抠”动力。

  从红旗渠精神丰碑,感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抠”动力。“掘地尽石,凿井无泉”,想水、盼水、找水,成了世代林县人民最真实的愿望、最深切的期盼,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还有人因打翻水桶而自责上吊。为摆脱“水贵如油,十年九旱”的境况,20世纪60年代,“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林县人民在“上无寸物可攀,下无片地可立”的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中,逢山凿洞、遇沟架桥,腰系缆绳,飞荡峡谷开山炸石,把“誓把河山重安排”的豪情壮志写满“引漳入林”的奋斗征程、把为了千秋后代竭尽全力“抠山、凿山”的荡气回肠的侠骨柔情写满悬崖峭壁、险滩峡谷。通过10万大军苦战10年,硬是用干部群众的双手,靠一锤、一钎,削平山头1250座、架设渡槽152座、开凿隧洞211个,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抠凿”出了长1525.6公里的“人工天河”,81人献出了宝贵生命,奏响了“血染太行”的豪迈乐章。“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党员干部当感悟“誓把河山重安排”的“抠”动力,敢于“涉险滩”“啃硬骨”,挑重担、扛重责,在矛盾冲突面前迎难而上,在危机困难面前挺身而出,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

  从红旗渠精神丰碑,感悟“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抠”动力。“三年困难”时期,林县干部民工组成“浩荡大军”,扛起工具、背上铺盖、带上干粮,展开10年如一日“苦战太行”引水的艰苦卓绝的生命抗争。缺少工具的“尴尬”,难不倒他们行进在“抠凿”之路上的脚步,他们化之以“当兼职、自制工具”;没有炸药的“棘手”,束缚不了他们继续“抠渠”的双手,他们解之以“就地取材、制造炸药”;没有石灰、水泥不足的“困顿”,击不垮他们继续“雕凿”沟渠的斗志,他们处之以“自办厂窑、自行烧制”;没地方住的“困境”,累不趴他们继续“掘渠”的身心,他们了之以“以天为被、以地为席、落地为枕、就地而卧,睡在山崖下、石缝中,有的露天打铺”……通过近3650天的“攻城拔寨”“闯关夺碍”,使滚滚漳河水欢快地流淌在红旗渠间、奔涌于太行山中,使林县的山河旧貌换新颜,把“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之旗”插在太行山巅,书写了感动中国、感动世界的动人华章。“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党员干部当感悟“千磨万击还坚劲”的“抠”动力,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砥砺奋进,坚持困难面前不“撂挑子”、矛盾当头不“捂盖子”、挑战临头不“掉链子”,以向阳而生的“历史伟力”勇闯“娄山关”、勤过“腊子口”、打破“天花板”,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把“不可能”变为“可能”。

  从红旗渠精神丰碑,感悟“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的“抠”动力。修渠过程中什么地方任务最重、什么地方最危险,党员干部就出现在什么地方,以先锋模范的形象,担当起建设红旗渠的中流砥柱,凝聚起磅礴力量,形成了“干部能搬石头,群众就能搬山头”的强大“抠”动力。无论是为让渠首拦河坝顺利合龙,500多名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跳进激流,臂挽臂、手挽手排起人墙拦住汹涌河水,还是干部群众10年如一日地同吃同住同劳动,亦或是分工干活中,干部推进一米,群众定八分,领配给粮时,群众分两斤,干部只分一斤半的党员干部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正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党员干部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才迸发出了冲天干劲,成就了红旗渠改天换地的人间奇迹、史诗佳话。“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党员干部当感悟“冲锋在前,众志成城”的“抠”动力,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劲头,练就干事担责的“宽肩膀、硬脊梁”,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敢当“急先锋、火炬手”,树牢底线思维,发扬斗争精神,激发人民力量,凝聚磅礴伟力,与群众“手牵手、肩并肩”共同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

分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