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最锋

2023年个人作品集

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选读推荐】做深做实做细新时代文化遗产工作

       推荐原文: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来源出处:

       《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2016年11月30日)。

       学习笔记:

       文化是国家、民族的灵魂,孕育着国人的品性与内涵。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是国家长远发展的动力源泉。正因如此,坚定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浓缩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中华文明的见证,更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新时代做好文化遗产工作,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文化自信,助力经济社会发展上意义重大,需要一代代人的久久为功与绵绵用力。对文化遗产的正确认知、科学保护、合理利用、有效弘扬,就是对中华文明的保护,就是对中华民族深厚历史积淀的保护,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

       “守好底线”,做好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文化遗产分为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文物古迹,又包括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二十四节气。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主要矛盾点在于文化遗产所具有的不可再生性、脆弱性、不可替代性与其因“天灾”“人祸”等因素所产生的损耗甚至消失,具体如:城市建设施工对文物古迹的“肆意破坏”;文物古迹本体因“无人问津”加上环境的影响产生的风化、开裂、锈蚀;或因重视不够,传统技艺逐渐走向“末路”,面临无人接续的状况等等。做好文化遗产工作,各级部门一定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严把“文脉”,严做“文章”,一定要协调好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要创新保护方式,利用先进科技手段,对文物古迹本体开展预防性保护、过程中保护、恢复性保护。更要未雨绸缪,常态化对文化遗产进行安全检查、隐患排查,制定保护规划,聘请专家学者进行专业化的“问诊”。

       明晰思路,做好文化遗产的利用工作。文化遗产作为历史与岁月的馈赠,如果开发利用得好,将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这也是赋予其“二次生命”的重要契机。比如在各个遗址地建起来的“遗址博物馆”,其结合各类配套设施的拓展,吸引游客前来“打卡”驻足、感受遗址地的历史古韵、收获别样参观体验,从而赋能旅游市场,助力“文”和“旅”的融合式发展,如故宫博物院、杭州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文化遗产利用是一篇“大文章”,首先需要做的是充足的“准备工作”,如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资料的学术研究和阐释,了解其背后的故事,为开发、创作、活化利用奠定基础,其次便可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甚至“火起来”。如设计并创作各类“爆款”文创产品,将文化遗产中的独特内涵进行生活化表达;在博物馆策划各类“学习型”展览,让学生在线下参观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发挥博物馆的“第三课堂”“大学校”的作用;策划各类“古道游”“研学游”,等等。

       注重宣传,做好文化遗产的弘扬工作。文化遗产的弘扬工作指的是以宣传为抓手,让更多人知晓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性、本体的重要性、保护的紧迫性,以及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其服务于保护与利用工作,但往往容易受到忽视,理应将其作为一项长期性的事业来对待。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文化遗产的弘扬工作当创新各类宣传、推广方式,谋划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呈现效果。前些年爆火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节目,通过文物故事讲述辅以绚丽的舞台元素等形式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文化遗产,掀起一股“文博热”。但需要注意的是,守正创新是弘扬工作的原则,不可脱离文化遗产本体内涵,追求“博眼球”式创新,创作低俗、恶搞的作品。同时,当拓宽传播渠道,比如通过“云端博物馆”等形式,扩大受众的覆盖面,让人们足不出户便可畅享“文化大餐”。当然,文化遗产的传承更需要你我每一个人的参与,人人争当“文化宣讲员”“文化推广员”,讲好遗产保护利用的故事、讲好“薪火相传”的故事,勇于发出新时代的“文化遗产之声”,为不断扩大我国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凝聚力而不懈奋斗。

分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