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最锋

2023年个人作品集

共产党员网先锋文汇

用心用情让基层理论宣讲更“出彩”

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是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理论走深走实的重要途径,也是沟通起理论底层逻辑与理论转化实践的有力武器。通过基层宣讲员的宣讲让更多党的创新理论、最新的大政方针政策等内容以大众化、通俗化、充满温度的语言“飞入寻常百姓家”,对于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尤为必要且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从头开始”策划一场宣讲,让我们的宣讲更“出彩”呢?当我自己作为一名基层选调生全过程参与刚刚结束的全区“‘八八战略’在身边”主题宣讲活动后,对宣讲有了全然不同的体会与感悟。对于基层干部来说,特别是对于年轻干部,需要不断在“基层大舞台”中锤炼自己“会讲”的能力,个人认为可从“调查研究”“文稿撰写”“宣讲展示”三个层面着手,让理论宣讲“讲得清”“讲得透”“讲得好”。

调查研究阶段:寻本溯源、抽丝剥茧,让宣讲“有理有据”

习近平总书记曾反复强调:“调查研究是做好工作的基本功”。对于基层理论宣讲来说,更需借调查研究来提高宣讲工作的科学性、可靠性。从主题内涵到案例故事细节,都需要我们的“吹毛求疵”。比如,当我们拿到一个有关“‘八八战略’在身边”的宣讲任务时,首先需要去厘清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主政期间提出的“八八战略”的背景、特点、以及八个方面举措等内容,随后选取我们擅长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与全面梳理总结。若选取 “生态优势”方面,则进一步找寻支撑宣讲生态内容的案例、概念要旨、背后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身边相关的故事、最新的数据等等,此外可多去看看类似的宣讲稿的写法,在取长补短中“去伪存真”。也应找寻本地区涉及我们选取角度的内容,找寻理论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联结点,比如调查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名人等等。调研群众真正关心、在意的事情。“高大上”理论若结合“在地性”表述,更能引起当地群众的共鸣,让其有“置身事内”之感。

宣讲稿撰写阶段:善构善谋,深入浅出,让宣讲“耐人寻味”

调查和研究结束后,需要我们立即对所搜集和整理的“佐证材料”按照宣讲逻辑进行“重构”,言而简之就是将上述“宣讲元素”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但需要注意的是,据此形成的材料仅为“调研稿”,我们需要对文本进行更为“具象化”的表达,用最“接地气的语言”展示不那么好理解的理论道理,如此方可称为“宣讲语言”。宣讲员需要对文稿进行“二次翻译”。宣讲稿撰写时,我们一定要充分考虑观众的心理特征,结合主题来进行语言和结构上的调整。比如文章结构安排上,是“平铺直叙”“层层递进”亦或是“以小见大”式的推进等等。标题如何吸引眼球?案例如何选取?互动内容在哪个位置加入?等等都应予以考量。更应“枝叶关情”,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讲稿“有血有肉”,可将专有、晦涩的名词适当用“土话”“白话”进行替换,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宣讲员的讲稿内容。宣讲初赛时老师指出我写得像调研稿,在台上讲了一次,观众并无太多反应,后来明白有温度、有设计感、自然的文字更能够打动人心,调整后决赛实现“突围”。

宣讲展示阶段:身心沉浸、动态调整,让宣讲“声入人心”

宣讲稿有了,那如何打通观众吸收理论知识、精神的“最后一公里”,让理论入脑入心呢?宣讲展示作为最终的“成品”,非常关键。宣讲员应充分展示个人“武艺”,努力奉献视觉与听觉的双重盛宴。在宣讲正式开始时,可以设置互动问答、歌声展示等形式来调动现场气氛,吸引注意力。宣讲状态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态调整,切记用“一种调子”“一种姿势”,应当根据情节起伏变化,调整我们的宣讲方式,或柔声细语,或振奋高昂,让宣讲更具层次感。应实时揣摩观众心理,注意宣讲时观众的神态变化,进行宣讲表现上的适当调整,注意眼神的交流、手势的变化。此外,可以根据观众的不同特点,开展“靶向式”宣讲策略,比如,当观众多为地方老同志时,可多讲讲“土话”“乡音”“俚语”,拉近彼此距离,在语气交流及语音语调上,也可以多用“交谈式”温和的语言去讲述。亦可结合一定的音效、视频,幻灯片,让我们的宣讲变得更为立体、丰富、可知可感,“不落俗套”。

分享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