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农家,一直以来,善良的父母用“勤劳坚韧、积极乐观”的家风塑造了我和妹妹的性格,用以跨过人生路上的坡坡坎坎,激励我们都走上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路。常言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本文中呈现的家风也正是千千万万中国家庭世代传承的民族精神和优良品质。
勤劳的双手是立身之本。父母于1979年结婚,三间土坯房和几件柏木家具就是全部家当,“面朝黄土背朝天”是父母一生劳作的真实写照。“力气用了还会有的”是父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时的父亲是一名农村石匠,干的都是开山采石的力气活,他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动力,一锤一锤地敲击在铁楔上,迸发出的清脆声音响彻山谷。从我记事起,玩耍嬉戏的场所就是采石场或田间地头。后来,每年的暑假、寒假几乎都在力所能及的农活中度过,挖红薯、掰玉米、翻地、除草、修剪果树枝条……朴实的父母或许说不来大道理,但他们身体力行教会了我和妹妹“勤勤恳恳、吃苦耐劳”的立身之道。如今父母年事已高,也搬进了城市生活,但依旧放不下家中的田地,一到周末就开始“全家总动员”的“劳动课”。
坚韧的性格是奋斗之基。记得高中快毕业那一年,为让回家的那条小路不再泥泞,我随父亲从采石场拉石板回家铺路。独轮鸡公车,父亲推、我套一根绳子在前面拉,一米长的石板,每次装3张,大约四百来斤,距离约有一公里。刚开始还觉得很轻松,这样跑了五六趟后,那拉车的绳子仿佛勒到了肉里。在上一个陡峭的土坡时,我实在受不了,想停下来,父亲大喊道,“不能松,一松劲又要从头来,咬一咬牙就过去了!”我们父子两人咬紧牙关,用了二十多天时间将一条回家的土路变成了石板道。如今“户户通”工程又将当年的石板路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每当走在这条小路上,我都会情不自禁想起当年那对拉着石板艰难前行的父子。不论是我后来人生道路上参军入伍、抗震救灾、疫情防控……在每一个需要坚持的时候,我都会激励自己,“不能松劲,咬一咬牙就过去了”。
乐观的心态是起航之帆。一直以来,父母给我最大的印象就是豁达和乐观,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我和妹妹。小时候,看着别人家“大口朵颐”吃甘蔗,用“垂涎欲滴”四个字来形容那时的我再恰当不过。父亲见此,没事就去捡拾别人丢弃的甘蔗尾梢,深埋在地里,第二年长出了一百多根不同品种的甘蔗,迎风摇曳,空气中似乎都“荡漾”着丝丝甜蜜;儿时,每逢阳春三月,父亲会教我和妹妹用篾条做一个纸糊的“王”字风筝,蓝天、白云、飞得又高又远的纸风筝,恍惚间,仿佛就在昨天;冬天闲暇时,父亲会锯一截枯树干给我们做陀螺,还在底部安上一个从自行车修理摊找来的小钢珠,然后妹妹用彩笔涂鸦颜色,飞快转起来的陀螺五彩斑斓、煞是好看;记得那时,因物质匮乏,有时一两个月吃不上一次肉食,于是妈妈用红薯磨成粉,然后用菜油煎成饼再与蒜苗一起炒,香气扑鼻,和回锅肉的味道一模一样……二十多年过去了,那香味依旧浓厚。
“田家已耕作,井屋起晨烟。”“勤劳、坚韧、乐观”的家风传承伴随着我人生旅途上的一路风尘、一路花香、一路美景、一路向前。
最后附上一组手机里收藏的照片,这是2020年春天抓拍的劳动场景,地点在我的家乡成都市龙泉山上,当时,我72岁的父亲挑着水去地里浇菜,而我3岁的儿子则拿着工具跑在最前面,嘴里还含着一根棒棒糖,忙得不亦乐乎。